二、王莽个人性格对其改制的影响
王莽改制失败除了其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外,很大程度上还有王莽个人性格的因素。王莽的性格是多元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其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 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这里可以看出王莽虽然生活在王氏家族兴盛时期,但因父亲早亡,所以早年生活孤贫。而其他的大多数王氏子弟“乘时侈靡”,这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是,王莽并没有因为“孤贫”而放纵自己,反而“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从这可以看出其优秀的品格,即勤奋刻苦、孝顺仁爱、胸怀大志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再来说王莽性格的另一面,因为父亲早亡,所以生活贫苦的王莽对事常敏感多疑、优柔寡断;在实现自己抱负的过程中长于算计、心狠手辣,这些都能在他的改制过程中表现出来,并且对其改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篇主要从王莽的两个性格出发来阐述其对改制的影响,分别是: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
1.刚愎自用
在《汉书•王莽传》中,有很多人因为改制出现的问题而向王莽劝谏,王莽因其敏感多疑性格以及其自信心膨胀,不但不听取有关建议,反而因此免了许多贤能的官职。
例如:在对待匈奴问题上,王莽执意挑衅,本就存在着内忧的新朝面临着外患的威胁,因而严尤上书劝谏道:“固言匈奴可且以为后,先忧山东盗贼。”但王莽非但不听,更“策尤”,使新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两大夹击。因为劝谏而被免官的贤能还有很多,如:冯常、费兴等等。
王莽刚愎自用的性格与其家庭环境以及仕宦经历是直接相联系的。因为其父早亡,王莽自小就十分敏感多疑,在他前期的仕宦经历中,他努力的维持着自己的好形象,也因此使其官运亨通的同时还得到了民心。以此来说王莽的仕途是比较顺利的。因而,在他执政以后,王莽的自信心膨胀,认为自己所做出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并不允许别人产生质疑。如若有人产生质疑,就会将其免官,也因此罢免了许多人才,到了后期,王莽所任用的大多都是趋炎附势之人以及“王氏家族”内部的人。
正是因为其刚愎自用的性格,所以使他并没有看清楚自己改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其成为王莽改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优柔寡断
正如前文所说,王莽父亲早亡,家境贫苦。所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了父亲的引导。或许是这个原因,王莽的性格中存在着优柔寡断以及缺乏理性等。这些在改制中,则表现为举棋不定、朝令夕改。
这一点通过上文中谈过的官名县名更改就可以看出来。史书上记载: “其后,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吏民不能纪,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这是上文中所谈到的,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为原来的名称。这里可以看出王莽在改制中常常举棋不定,如果觉得自己所做的决断不正确时便会多次修改。但这样反复的修改,会使国家行政混乱,吏民人心不定。最终百姓会对王莽的改制失去信心,由此也失去了群众基础。
正如上文所说,王莽的个性中有着许多的闪光点,他勤奋刻苦、孝顺仁爱。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性格中的弱点---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心狠手辣等等。这些性格始终贯穿在王莽的改制中,也间接或直接的推动了王莽改制的失败。
参考资料:
《汉书•王莽传》 班固
《论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和失败原因》 李光霁
《王莽个性对其改制成败影响的分析》 侯聪玲 李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