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2013年年底,天气格外寒冷,我匆匆带着儿子到苏州去办事,事办好后,顺便和苏州的几个朋友聚了一下,吃了个饭。
饭桌上我一位朋友的老婆笑着问我的孩子,
“小朋友,你几岁了,上几年级?”
“7岁,一年级。”
“阿姨是老师,阿姨给你出道题,好不好?”
“好!”
她出了道加法题,但我孩子无反应。我忙说“对不起,孩子有点不懂事,或许他觉得太简单了,他喜欢做乘法。” “哇,乘法他也会了?”我说是,“你最好把数字出大点,四位数乘以四位数以上的乘法题。”我补充道。
朋友的老婆简直不敢相信。于是她随机出了一道四位数乘四位数的题目,孩子果然感兴趣,不到三秒,心算好,把答案报了出来。朋友的老婆忙打开手机,用计算器验证,结果正确无误,她惊讶的瞪大了眼,一个劲的夸“天才,你孩子是天才啊。”
因为她以前知道我孩子开口晚,刚上幼儿园时还不会说话,小朋友们都叫他“小哑巴、小傻瓜、小笨蛋”,到了中班后,孩子才开口说话。所以她没料到,今天我的孩子已经这么厉害了。然后,我又告诉她“孩子现在心算最高可以算到五位数乘以五位数,用时3到5秒,准确率百分之百。”
朋友的老婆是小学教师,她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所以她对教育孩子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忙问我是怎么启迪孩子的。
于是我就把如何启迪孩子的经过,大概的告诉了她,孩子的识字是从中班开始的,数学还有英语,我是从他大班下学期才开始启迪的。我又重点讲了讲我是如何启迪孩子乘法的,孩子是如何快速领悟、并无师自通会心算多位数的多次方及多次开方的,还有后来小数分数方程三样他是如何在一天之内就全掌握了(详见我的文章:我是如何把孩子启迪为天才的)。
朋友的老婆听了后激动的对我说,
“要不是亲眼目睹,简直不敢相信这世上真的有天才,我觉得你的孩子可以去参加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最强大脑是什么?” 我一愣。
“你不知道?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最近刚刚新出来的一个节目,很火爆的。这个节目我非常爱看,上周有个很厉害的最强大脑选手,他也是个孩子,比你孩子小1岁,他算的是加法,而你孩子算的是乘法,我觉得你的孩子比那个孩子还要厉害。你最好回去了解一下这个节目。”
于是我从苏州回去后,上网百度了一下《最强大脑》,原来该节目是:
江苏卫视引进德国节目《Super Brain》推出的大型科学竞技真人秀节目。节目是专注于传播脑科学知识和脑力竞技,全程邀请科学家,从科学角度,探秘天才的世界,并将筛选出的选手组成最强大脑中国战队,迎战来自海外的最强大脑战队,决出世界最强大脑。
节目有著名主持人、复旦大学教授蒋昌建主持,并邀请了文艺界很多著名人物作为现场观察员,有李永波、孟非、李彦宏、章子怡、宁财神、林丹、张柏芝、周杰伦,等等。
该节目马上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平时我就一直就非常关注教育问题,关注孩子的启迪及大脑科学这一块。另外我非常喜欢看孟非主持的节目,而我的孩子最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而他们俩都是该节目的现场观察员。
于是我就用空闲时间,把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节目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了一篇,其中每个选手参赛节目的关键细节处我都做了记录,并深度思考了一番,又作出了一些假想和推断,发现他们与我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抽象能力、逻辑能力、短期记忆能力三力结合的都非常完美,远远超乎常人,不同点就是每个人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兴趣点不一样而已。比如我孩子的兴趣点在数学上,那些最强大脑选手的兴趣点有的在图像识别上,有的在音乐上,有的在数独或魔方上,等等。
所有的兴趣点其实只是表象,大脑内部的思维能力才是实质。所有的表象不一样,但表象背后的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有一个最强大脑。我之所以这样去深究,我想证明最强大脑不是天生的,不要去神话。因为我通过我是如何启迪孩子的,我可以推断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颗潜在的最强大脑。如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了他们真正的兴趣点,并加以科学的启迪和开发,这样他们的大脑就会变成最强大脑。犹太人之所以在自然科学、医学、哲学、金融等诸多高智商领域内长期都有非常杰出的人才,比如从影响世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尼采到主宰世界经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从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再到微软的比尔·盖茨及脸书的马克·扎克伯格等等,关键是犹太人他们从小就接受了非常科学的家庭教育,受到家长的科学启迪,他们的家庭教育理念,正是暗合了最强大脑的理论,犹太人的家长不会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自己擅长什么而去启迪孩子什么),而是不停的观察孩子的真正兴趣点到底在哪里,然后才去不遗余力的启迪什么,也不会太在乎外界的一切而被其牵着走,外界的一切也包括所谓的学校教育(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之所以进哈佛与之所以又中途辍学离开哈佛的原因是一样的,那都是为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兴趣才是选择的中心),所以犹太人在启迪孩子的路上没有让孩子走弯路,几乎从小就一步到位,让孩子自己会独立思考、使孩子从小就拥有一颗最强大脑。
下来我到了那些最强大脑选手的微博上去看了看,针对他们比赛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想到他们很快回复了我,其中有两个是世界记忆大师,后来我们又私聊了,他们有点惊讶,问我以前是否看过大脑科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我说:没有系统看过,但看过很多五花八门其他方面的书,可能是类通了或旁通了,而更多的是我自己在教育启迪孩子时的一些心得。在与世界记忆大师的私下交流中,我对最强大脑及大脑科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使我更加确信了我以前启迪孩子的方法方式是非常科学的。
认知别人是很难的,因为认知自己都很难。大部分人很难认知自己,特别是小时候还有年轻的时候。等到稍微认识了自我而不再迷茫以后,人也已经快到中年了,很多努力的机会也就错失了,而很多错失是不可逆的。所以孩子小时候是最好的启迪阶段,孩子大了到了二、三十岁附近,也还来得及,但需要科学的自己启迪自己,自己开发自己,再晚了就不是很好了。
每个最强大脑选手都是一本厚厚的书,这里我只想重点讲一讲其中的一位,他就是从小一直不能认知自我,到了大学以后,通过钻研大脑科学,才认知了自我,然后自我启迪、自我开发,而很快成为最强大脑的。
他的名字叫吴天胜,如果看过最强大脑节目的人,肯定是知道他的鼎鼎大名的。而他从小到上大学之前,却一直表现的很一般。他出身在广西一个非常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不可能给他很好的教育启迪,他小学就学习成绩很差,第一次中考没有一所高中录取他,第二次中考才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高考的成绩也很差,但意外收到了一所广西本地的不是很好的普通本科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他在大一时,成绩更差,不是他学习不用功,恰恰相反他很用功。后来有一天,他在大学图书馆里偶尔看到了一本关于大脑科学的书,从此他的一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痴迷的研究起大脑科学,马上他的学习成绩也迅速直线上升,他曾用两天时间就把大学英语四级词汇熟记,一天之内就可以理解掌握5~10本书,立即成为学校无人能敌的学霸,连象棋比赛都获得第一名。随后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记忆大赛,战胜了来自全国各大名校的优秀生,获得了第一名,又紧接着参加素有“大脑运动的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脑力锦标赛,在众多世界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世界记忆冠军,也是亚洲唯一一名拿到“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的在校学生。
毕业后他曾在上海办智力培训班,每期一个月,收取高昂的学费,报名者还是络绎不绝,甚至报不上名,他一年获利上千万元。参加他培训班的人有高中、大学的学生,还有公司高管及创业老板,经其培训的学生几乎全部都顺利进入清华北大哈佛等中外名校。
我们要相信大脑科学。人体科学是所有科学里最复杂的科学,而大脑科学又要复杂中的复 杂。有人说,智能时代来了,机器人最终要取代和战胜人类,简直是笑话(无知)。目前人类所有的关于大脑科学的已经定论的研究成果也仅仅占整个大脑科学的冰山一角,凡是真正懂得数学的人,是不会崇拜或完全依赖计算机的。计算机是人类发明的,它的软件的基础是“是”与“非”,逻辑上并无错,但它必须要在硬件上运行,而硬件的精确度在理论上是永远达不到100%的,这就决定了无论人类怎么开发软件,怎么发展研制计算机的硬件,其结果是永远无法达到逻辑上的100%的正确性,而人类的大脑是可以的。比如,著名的四色猜想虽然在七十年代就被认为由计算机证明出来了(1976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个判断),被称之为四色定理了,但仍受到很多权威数学家的质疑,甚至不认可。再比如,困惑了整个人类300多年的费马大定理,最终在1995年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彻底证明,但整个证明过程靠的是人脑,而不是电脑。真正的数学家们是最不相信由他们自己发明出来的计算机,因为计算机的运行结果,在逻辑上是不可靠的,它永远无法做到精准的,无论它硬件运行的速度有多么快,哪怕是天文数字的“天文数字方”,在那些数学家的眼里,也只不过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数而已,距离无穷大还差的很远很远。电脑运行的结果在逻辑上一定是错误的,“很多时候”却看似对,那是因为电脑运行的结果是近似的,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而这个“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被自己的认知范围局限后的“很多时候”,其实从数学角度,应该是“很少时候”,甚至“极其少的时候”电脑在逻辑上看似是对的,因为我们脑中能够想象得出来的数字实在不够大造成的。所以电脑是永远不可能战胜和代替人脑的,那是你的错觉。一句话不要过度依赖电脑,相信你的大脑。
曾经有家长问我,你用独特的启迪理念启迪孩子乘法,会平方、会多次方、会心算又有何实际意义? 他们感觉没有什么意义。
我启迪孩子,教他乘法、平方、多次方、心算等,那都是表象,不是以教他多少知识为目的,表象背后的实质是在启迪孩子的大脑,开发他的抽象能力、逻辑能力、短期记忆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开发,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的其他学科,比如他的语文英语几乎过目不忘。另外数学大厦的根基是数,这个根基打的足够牢固,会更好的深度理解以后的数学的数的内涵,没有很好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短期记忆能力,是很难去把握以后数的内涵的扩张。数学的数,最初是自然数,而后是整数、0、负数、小数、分数、实数、虚数、复数、类、域、群、集合等,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更抽象,最终又变得简单而具体实用。比如在所谓的高科技领域只剩下是0和1两个数了,由0和1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目前正在影响和冲击着整个人类的现实世界,但这绝不是数的终极,因为它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多到我们不知道而已,多到我们以为不多程度。数学的数到底是什么,其实没有一个数学家能够解释得清清楚楚,其实也无法解释,这正是数学之美,数学是哲学,任何学科都离不开她,她渗透到各个学科,数学的任何一个重大发现都会对其他学科产生重大影响。今天数学的分支变得更多、非常多,最古老的分支是数论,数论看似简单,其实最难,数论看似没有实用,其实最具有冲击力。数论如果被动摇了,整个数学大厦就将被推翻重建。正如爱因斯坦动摇了牛顿一样,牛顿的真理在爱因斯坦那里只是一个近似。直到今天,数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仍然是个猜想,这个猜想是颗明珠,但不仅仅是人类的明珠,她更是天堂的明珠,这个猜想是一朵花,不仅仅是这个俗世上的最美的花,还是另外一个世界上最美的花。这个猜想,已经挑战了人类最强大脑300多年了。这个猜想的全名是“哥德巴赫-欧拉猜想”。这个猜想是哥德巴赫在研究素数时发现而提出来的,然后寄给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欧拉,让他来帮助证明,欧拉研究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证明出来,但他对猜想做出了深化,所以后人也称此猜想为“哥德巴赫-欧拉猜想”。欧拉是我最喜欢的数学家,他的才华、他的最强大脑、他的极高人品(远远在高斯之上)我认为堪称人类最强大脑第一。我一直给孩子讲欧拉的故事,让他向欧拉学习。孩子大班下学期,我启迪孩子乘法时,给孩子埋下了一颗种子,顺便把素数的概念及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讲了讲,孩子立刻理解了素数的含义,并自己悟出了很多关于素数的一些简单定理。我又向孩子讲了讲欧拉非常了不起,他可以在数秒之内心算前100个素数的前六次方。孩子听的很兴奋,说“我要超过欧拉。”欧拉那样的心算是个什么样概念呢?第100个素数是541,541的六次方是个什么概念呢?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101、103、107、109、113
127、131、137、139、149、151、157、163、167、173
179、181、191、193、197、199、211、223、227、229
233、239、241、251、257、263、269、271、277、281
283、293、307、311、313、317、331、337、347、349
353、359、367、373、379、383、389、397、401、409
419、421、431、433、439、443、449、457、461、463
467、479、487、491、499、503、509、521、523、541
541的三次方等于158340421,这是个1亿多的数,然后再相乘得158340421×158340421就是541的六次方了。
再看看,小一点的素数的六次方,比如97的六次方等于912673×912673=832972004929。
你可能会问,欧拉会这些有什么用吗?
欧拉不是刻意要会这些,他会心算那些大数的次方,其实就像我们会心算“26+37=63”这么简单,有人以为他是背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谁能背得出来这么多数字,如果真的是刻意背出来的,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是无意印在脑子里的,那就有点意义了,因为短期记忆一定会促进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结合很容易让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很好的从非常多的角度去思考,而瞬间非常多的角度的思考是最容易发现到一些复杂的现象后最不容易发现的东西。
其实前100个素数的前六次方,这些是欧拉心算出来的,欧拉的心算不仅仅如此,欧拉的心算已经到了常人很难想象的境界,像高等数学复杂的级数计算及复杂的微积分计算,欧拉都是经常心算的,并且速度很快(不是作秀)。
关于心算,这里再讲个大家都知道的笑话,是关于伟大的数学家、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
先看下面这道题目:
两列火车相隔200公里,各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相向而行。一只苍蝇从其中一列前端出发,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在两列车之间来来回回飞个不停,问:直到两车相撞,苍蝇飞过的总距离是多少?
据说在一次晚宴上,一个年轻人碰到冯·诺依曼,问了他这道题。冯·诺依曼沉吟几秒后回答:“哦,应该是150千米。”年轻人很是震撼,心想冯老师果然大牛,于是拍起了马屁,说:“绝大多数数学家总是忽略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方法,而去采用无穷级数求和的复杂方法。”这时,冯•诺伊曼面露惊奇之色说:“我用的就是无穷级数求和的方法呀。”
从这个笑话之外,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启发:冯·诺依曼有一颗最强大脑,他的心算能力、心算速度,是那个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才会出现那个年轻人的自以为是。
我们传统教育对“心算”二字总有一个误解,以为心算是靠技巧,所以书店里就出现大量关于小学生加减乘除心算技巧方面的书籍,还有就是所谓的珠算,甚至教育机构还举办心算比赛等。我对那些所谓的“心算”还有珠算一点不感兴趣,更不会拿那些东西去启迪孩子的,因为我感觉那些都是鸡肋。鸡肋能解决实际问题,但在以后实际中反而用不上,鸡肋能锻炼一点思维,但不是最佳锻炼思维的方法方式,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
而欧拉、冯·诺依曼等他们的心算,就不是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心算,他们的心算是不用技巧的,几乎是硬碰硬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开发出最强大脑。
启迪孩子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理念,其次才是趣味性。而目前我们很多家长,也包括很多培训班或兴趣班把启迪的注意事项搞反了,把趣味性放在首要位置,而在启迪理念上,却很少下深功夫钻研。
就在我准备开始系统钻研大脑科学的时候,我苏州朋友的老婆给我消息,她说她在最强大脑的网站上聊天时,她聊到了我的孩子,结果引起最强大脑栏目组的注意,栏目组想联系孩子的家长,问我可以不可以?我想了想,告诉她,没关系的,可以。过了两天栏目组就来电,详细询问了我和孩子的一些具体情况。我告诉栏目组:孩子7岁,一年级,100以内任何两位数的六次方、还有五位数乘以五位数、13位以内的数的开方,孩子都能在3~5秒内心算出来,另外还比如最近播出的最强大脑节目里出现的那种题目:10~120的数字排列在纸上,随机圈出20个数字,看10秒钟,再做三道简单的两位数加法题目来进行干扰后,回答出那随机圈出的20个数字。我测试过孩子,类似题目他都也可以做到,甚至用时还要少。栏目组听后非常感兴趣,问我可不可以过来采访一下孩子,我说可以。
2014年春节过后一个多月,栏目组过来了,那天天气很热,孩子状态不是很好,栏目组也考虑到这点,先和孩子聊了一会天,然后才随机给他出了四道题:一道是四位数乘以四位数,一道是2的29次方,一道是五个两位数连乘,一道是12位数的开方,孩子5秒以内都心算出来了,栏目组对孩子很满意,告诉我,目前最强大脑第二季的在编排中,能不能让孩子准备一下参加第三季的电视节目。我说,好的,可以考虑。后来我又随便和他们聊了聊,栏目组的人告诉我,最强大脑节目不同于其他娱乐性节目或竞技性节目,因为节目好做,但选手非常难找,虽然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了找,也找不到多少,这是这个节目的最大难点。后来我又和栏目组聊了聊第一季那些最强大脑选手,其中聊到了颇受争议和大众关注的周玮。我说:周玮的参赛项目确实是个漏洞,凡是明白数学的人,都应该知道,13位数的开方,越是开高次方越简单,开平方、三次方倒是有点难。但这个漏洞,被方舟子抓住后死死不放,进而否定和攻击整个最强大脑还有彻底否定周玮本人,都是不对的,纯属博取眼球,误导大众。栏目组也有同感,说“是这么回事,后来我们带他去上海交大实验室做了大脑测试,证明他是最强大脑,没有错。至于新闻媒体说周玮是数学天才、雨人等,确实夸大其词了,但那是媒体的事,我们控制不了。周玮不仅仅是小时候被耽误,其实也确实存在先天的缺陷,他成不了数学家,但周玮的大脑确实是很值得研究的,这是不能否定的。开办最强大脑节目的原意是,显示和揭露大脑的神秘世界,普及大脑科学知识,使人们相信大脑科学,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栏目组这番话我是认同的,这也恰恰是我很关注最强大脑节目的原因。
春节过了半年多后,我关注的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第二季一直没有开播,这时却收到了栏目组的电话,建议我训练一下孩子的100以内两位数的9次方,为参加第三季做好准备。按一年一季的话,第三季要在一年后即2016年开播,我相信孩子还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此时我对最强大脑的认知却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孩子还不到10岁,而人类的大脑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能力的发展成熟期是在12~18岁,故此我认为不能急,不能过度开发孩子的大脑。另外我认为训练孩子100以内的二位数的9次方,意义不大,此时孩子已经会到6次方是没费劲达到的,而6次方到9次方还是要费劲去达到的,所以不自然,与我的教育启迪孩子的理念相悖,我认为启迪孩子素数的高次方还是有很大意义,但也并不能急于一时,孩子已经被我启迪为最强大脑了,这就可以了。他的三力结合已经到位了,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发育的更加成熟(12~18岁),这个他一定会会的,因为100以内的两位数的9次方的心算程度,与第100个以内的素数的六次方的心算程度是一样,但前者意义不大,后者意义很大,后者对数学的最重要的分支数论是很有意义。于是我把我的观点讲给栏目组人听,他们说节目还要考虑到有趣味性,考虑到观众,所以他们认为100以内的9次方更好。这更加促使了我决定不去训练孩子的100以内二位数的9次方。我以前启迪孩子都是快乐启迪,因为孩子开口晚不懂事,基本把80%时间分配在情商上,20%时间分配在智商上,在智商启迪上从来不存在所谓的“训练”二字,比如乘法,每周也仅仅做不超过十道大数的平方,是做着玩,孩子很开心,我也开心;如果“训练”,那么孩子会不开心的,即使开心也会开心程度不够,这是我不愿意的教育启迪的方法。所以在此,我也不建议其他太小的孩子去参加最强大脑,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中外最强大脑的参赛者,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这是符合大脑科学的。虽然我不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最强大脑节目,但不代表不建议家长去启迪开发孩子的大脑,恰恰相反,孩子得大脑越早科学开发越好,孩子小,更容易激活大脑更多的抽象、逻辑、短期记忆区域。
家长教育孩子,不是教多少知识为重点,而是去启迪孩子,给孩子打开一扇窗,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学,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最大不同之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启迪孩子自己会独立思考,孩子拥有了一颗最强大脑了后,有了一把利器后,就不要再急着让孩子去获取更很多他以后也可以获取的知识。孩子知识的获取、思考的深度,会随着孩子12~18岁这一阶段的大脑逐步成熟,而水到渠成。我通过数学的乘法把孩子启迪为最强大脑后,间接的也影响到他的英语,他的英语几乎过目不忘,他的老师说:这孩子,学一门外语是浪费了,以他的能力可以同时学三门外语。这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器利了后,不要着急去用。举一个例子,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数学家迦罗瓦从小就拥有了一颗最强大脑,但他直到14岁才正式接触数学(那是19世纪初,如今不太可能到14岁才正式接触数学,但可以反映当下社会在学习方面的早教实在没必要、也不符合大脑成长规律),而后短短5年,就已经站在数学领域的最前沿,成为现代群论的创始人(只可惜英年早逝,21岁死于爱情决斗)。
以前我有位朋友建议我:以你孩子的智商,你好好启迪,孩子可以跳级。我回答那位朋友:你说的不错,以孩子的智商,孩子可以跳级;但以孩子的情商,我不但不想让他跳级,我还想让他留级呢。如今孩子已经五年级了,情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傻了,也懂事多了,讲真,孩子懂事比孩子已经拥有了一颗最强大脑还让我开心。
结束语:目前的教育普遍过分强调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重要性,把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捧为首要,其实天下哪里有什么最好的学习方法,没有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比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还要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最强大脑。每个孩子都不是傻孩子,都有一颗潜在的最强大脑,关键是家长如何去启迪,要相信大脑科学,多掌握点大脑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把孩子的智商真正启迪好。
--End--
作者:车成子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个人心得体会,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