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而且,你必须将你的经验,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放到构成这些模型的网格上。”换而言之,智慧可能经由一系列不同的模型式逻辑框架“生成”,并且绝对符合逻辑三洽。当思维得以在多个逻辑上一致,处于通过了经验验证的框架中时,我们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智慧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做的工作。回想到2500年前,在某一个人类的黄金时代里,东西方都在思想上开花。在中国,可以跟着孔夫子,也可以跟着老庄等道家;在印度,可以跟着释迦牟尼,也可以跟着希腊的苏格拉底学习。学他们唯一教的一门课,那门课就叫智慧。可现在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破解不出智慧的密码,正如我的冥想老师所说:“这个时代,灵魂被稀释了。”
所幸孜孜与求者终能遇到探寻智慧的方法,这就是模型思考力,也是一种结构化思维能力。它有什么作用?运用思维模型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和效益。
第一,提高大脑的运行效率,节约能量;
第二,提高思考和行动的逻辑性。通过总结和使用思维模型,可以提升我们在思考和实践过程的逻辑性,避免出现片面性和造成严重的缺失,甚至错误;
第三,提高思考和实践的效益。用结构化的思维模型,有助于我们尽快的了解全局,并在全局下发现具体的细节,掌握决策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深度思考,由此提高决策效益。
第四,提升我们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格局。格局,是我们思考和实践的角度和方法,掌握前人总结的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迭代,更不容易迷失方向,有更高维度的格局。
So what?
当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时,所有简单重复低效的劳动都不再需要人类去做,只有创造力才能凸显出人类智力的差异,进而不会沦为“废物”。而创造力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吗?
赖声川就说他的创意是学来的,并非天生就会。在《创意学》这本书里,他讲出了自己的创意金字塔模型。
他说,结构就是一种秩序,看到结构就看到秩序,事物的秩序。说到事物的秩序,他甚至用“万物运行原理”(HOW THINGS WORK)来注解。结构是通往形式的道路,万物都有结构,如果能看到事物的结构,就可以探索它如何运行(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看事物如何运行,可以抽象出它的结构来)。
他说——
一要学会看事物如何成立,必须先看事物的结构;
二要学会看结构,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完整性;
三要学会看到完整性,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需求(我们可以把这个需求理解为这个事的动机和发展方向);
四要学会看到需求,必须看到创意作品核心的精华。要把内在精华转化成外在的结构,结构是外在的支架,它是根据内在的需求而成立的结构,是需求的外延需求,是结构的内涵。
从学习知识到形成结构化思考力,是一条从成瘾型奖赏产生的多巴胺快感之路转向经历痛苦收获平静的内啡肽幸福之路,这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而有些路一旦开始,就不必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