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15期“这一年”专题活动。
清华大学任教的数学大师熊庆来先生,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也是中国函数论的开拓者之一。1926这一年,他看到了《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他越看越激动,他站起来,再次看这篇文章的作者“华罗庚”,他饶有兴致地反复阅读着华罗庚那篇论文,立刻被其中独到的见解和非凡的光彩所吸引。
办公室的教授也都看了那篇论文,大家都在猜测华罗庚是谁,在哪所大学任教,或者是来自国外的数学研究人员。
于是,这位爱才心切的教育家,开始四处打听华罗庚是何方神圣,想把他请到清华园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熊庆来先生终于在算学系一位教员那里得知:华罗庚,只是他们乡一个名不见经传、自学成才的青年而已。
听到这一消息,熊庆来先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更觉得华罗庚是个数学奇才,至于学历,那有啥要紧的。他立刻拜托这位教员,代他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园来。
熊庆来先生等了一个暑假,都没有看到华罗庚的影子,于是写信给华罗庚说:“假如华先生不能到清华来,我将专程赴金坛拜访!”他却不知道,华罗庚一听到熊庆来先生的邀请,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只是苦于家中实在无力承担前往北京的路费,再加上自己仅有的初中毕业学历,心下怯场不敢前往。
他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深知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父亲东挪西借,勉强帮他凑够了去北京的路费。
1931年这一年的初秋,华罗庚离开常州,踏进了清华园,掀开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千里马遇到伯乐,在数学的世界里一路驰骋。熊庆来初见华罗庚时,就曾向人预言:“这个华罗庚啊,他日必将成为异军突起之科学明星!”熊庆来对他十分赏识,爱护有加。1931年,熊庆来推荐华罗庚做了数学系助理。
华罗庚边工作,边学习,他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学完了算学系的全部课程,同时奇迹般地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在欧美和日本的数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三篇用英文写的数学论文。这三篇论文的发表,让他破格成为助教,能登上讲台给大学生们讲微积分。
时光匆匆,华罗庚没有辜负熊庆来的厚望,在清华园的四年里,他在国外的数学杂志上又发表了十几篇数论方面的论文。他的论文和名字的出现,让国外一些数学家们眼前一亮,开始关注起这颗来自中国的数学新星。
1936年夏天,在熊庆来的推荐下,华罗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当时在剑桥大学,著名数学家哈代正引领着全世界数学研究的方向。哈代在读过他的几篇论文后,对他这位自学成才的中国数学界新星十分有信心。
当华罗庚抵达剑桥大学时,哈代教授恰好外出访问,便请人转告华罗庚,别人需要三年才能获得的博士学位,华罗庚只需两年。然而,华罗庚的回答让这位大数学家颇感意外:“请转告哈代教授,我来贵国是为了追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而来。”
华罗庚每天不是沉浸在图书馆,就是四处听课。他写的论文《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在《伦敦数学学报》上发表后,震惊了整个数学界。哈代暗暗吃惊,开玩笑地问他:“华的脑袋,到底是什么材料构成的呢?”
在剑桥大学两年的时间里,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和哥德巴赫猜想撰写了十八篇论文,并在多个国家的数学期刊上发表。每一篇论文的水平,都足够为他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华罗庚在报纸上看到祖国和亲人正在蒙难,他再也无法继续留在剑桥大学。1938年,他回到了祖国,被西南联合大学正式聘请为教授。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为保护中国教育、文化和科学的种子,临时组建的大学。
当时,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日子,华罗庚微薄的薪水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就改名换姓,悄悄地到中学去兼一些课,以贴补家用。惜才的熊庆来先生也会时常送来一点儿钱或米粮。
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食物匮乏、空袭警报频发,甚至防空洞坍塌将他埋于土中,华罗庚依然坚持研究,撰写了二十多篇数学论文。1941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这部作品至今仍被世界数学界奉为经典。
1946年,华罗庚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访美和讲学。在美国,他除了要承担研究院的一些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与一些世界顶级的数学家切磋学问,交流研究成果,共同研究一些世界难题。1948年春天,他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远在美国的华罗庚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在1950年,带着家人回到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
回国后,华罗庚立即走马上任,挑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的重担,并在1952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尽管公务繁忙,华罗庚从没有停下研究和探索数学的脚步。为崇高的理想奋斗不止,华罗庚最大的愿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75岁的华罗庚用他的人生诠释了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对生命的承诺: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他求知若渴,争分夺秒勤奋学习,他从一个小杂货铺里自学成才的青年,到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用他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人生赞歌。他的一生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最好诠释,也是对“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