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正式开始学习关于一个企业的新课程,在我还没开始学习的时候朋友告诉我:今天我需要学习两个课程,一个课程二十几分钟,一个课程将近两个小时,两个都要做笔记,要在晚上12点前交给她。由于觉得自己的求知欲望很强烈,所以我很爽快的答应她没问题,我说,我用两个半小时听,用一个小时做笔记,三个半小时,一天的时间随便就能挤出来,在我眼里觉得都不是事。
早上九点多开始听,我一边听一边做家务,一会洗衣服,一会洗碗,整理东西。好几次听到想记的东西,可是没准备好笔记本,晃过去了。听第二遍,还是没吸取教训,一会照看小宝,一会发语音给朋友买东西,就这样两遍后什么都没记住。快到11点的时候觉得不行了,必须好好的听下,记住重点了,把笔记本打开,专注力不到10分钟又走神。到了12点,实在不行了,怕自己完不成任务了,赶紧坐下来,认认真真的边听边记,可是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听完,只抓住了大概的重点,写了个大纲,觉得自己还是没写清楚。
下午一点多,开始听两个小时的产品介绍,听着听着竟然睡着了,前面半个小时听的一点都没留下痕迹,但是脑袋竟然成了个浆糊,什么都记不住了,不行了,这样下去肯定要不成了,而且今天很多的打卡内容都没有完成。不管了,为了摇醒我昏昏欲睡的脑袋,那就看会书吧。刚好今天需要阅读成甲的《好好学习》。打开来,刚好看到成甲说的,“低水平勤奋陷阱”——每天努力的记一大堆的东西,到后来还是“听了无数大道理,还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读书,或者听课,不能把它们孤立的分开来,要在原有的只是上学会新的道理,这就是成甲说的“要发现临界知识点”。就我上午的学习方法根本就是假勤奋,听了四五遍,能记住的都是那几个点,根本就没有抓住它的临界点。我放下了书,重新开始听第二节课,我带着问题去听,果然记得东西比较多了,也比较通畅了。
每次都高估自己的能力,很多时候应该自己去实际操作后,再做判断,这样才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