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要素
1. 会计要素的含义与分类
- 会计要素是指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化,是从会计的角度描述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和规划分会计要素,有利于清晰地反应产权关系和其它经济关系。
- 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属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静态资金)的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式;
- 收入、费用、利润属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动态资金)的要素,在利润表列示。
2. 会计要素的确认
2.1 资产
-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 资产的特征:
-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资产的确认条件,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 资产的分类: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和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收款项、存货等。
-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 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语一年,在一年内有几个营业周期,但是,也存在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情况。
2.2 负债
-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 负债的特征:
- 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 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 负债的确认条件,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计量
- 负债按偿还期限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偿还,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
-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2.3 所有者权益
- 也称为股东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 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 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 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 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 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资产总额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净额,即为企业的净资产,反应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反映。
-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
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统称为留存收益。
- 所有者权益具体表现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 实收资本(股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
- 未分配利润是指经过弥补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利润分配之后剩余的利润,它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历年结存的利润。
-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区别:
- 企业的所有者可以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债权人往往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 企业的所有者根据出资额的比例,可以以股利或利润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而债权人不能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只能按规定的条件得到偿付并获得利息收入。
- 对于所有者来说,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除按法律程序减资外,一般不能提前撤回投资。而负债一般都有规定的偿还期限,因此,债权人可以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
- 当企业进行清算时,资产在支付了破产、清算费用后将优先用于偿还负债,如有剩余资产,才能在投资者之间按出资比例等进行分配。因此,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优于所有者权益。
2.4 收入
-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 收入的特征:
-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 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 收入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 收入应符合以下条件:
-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
-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 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 收入按经营业务的主次,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 收入按性质不同,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2.5 费用
-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 费用的特征:
-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 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 费用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 费用应符合以下条件:
-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 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 生产费用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 生产费用应按其实际发生情况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生产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生产费用,应当按照受益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分配计入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
-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产品生产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2.6 利润
-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发生了亏损,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降。
- 利润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指标之一,也是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 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
-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
- 收入减去费用的净额反映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
-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反映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3. 会记要素的计量
- 会计要素的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
3.1 会计计量属性及构成
-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 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是指为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 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金额。
- 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 现值: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 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3.2 计量属性的运用原则
-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持续取得并可靠计量。
二、会计等式
-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
1. 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1.1 财务状况等式
- 财务状况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和静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平衡关系的会计等式。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这一等式是复试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1.2 经营成果等式
- 经营成果等式,亦称动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一定期间收入、费用和利润之恒等关系的会计等式。
- 收入 - 费用 = 利润
- 这一等式反映了利润的实现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1.3 第三会计等式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费用)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利润
- 这一等式动态的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
1.4 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 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
- 企业经济业务按其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九种基本类型:
- 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
- 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
- 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
- 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等额减少
- 一项资产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
- 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 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
- 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
- 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正价
- 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