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麻辣烫”,大家是不会陌生的。吃火锅所使用的食材在麻辣烫中亦全有,但麻辣烫则给食者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美食。
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名贵的菜品、没有笑得跟花一样的餐厅领班、甚至连一块像样的招牌都没有,这种被称为火锅简装版的街头小吃,几乎遍及一个城市的街头巷尾。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这种美食的拥护者,从第一次尝试到现在,我的“烫龄”已经将近十三年了。
我第一次吃麻辣烫是在2003年。
我清清楚楚记得那天是一个午后,没错,我成为烫友并不是从正餐开始,而是从加餐开始。这再一次证实了一句名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腰围三尺非一日之馋——嗯,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第一次走进了一家名为“风情麻辣烫”的小店。那家店位于美丽的大青山脚下一间房村,是我去学校的必经之路。那天我在零公里(地理位置名称)处下了班车,背着大大的包,步行沿着那条被称为公路的小道,慢慢往学校的方向溜达。
我并不知道麻辣烫是什么东西,只是看到了“风情”——好羞涩的回忆,我以为是一种叫“风情”的麻辣之类的食物啊!那个烫字是说明这种食物很热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吧,我还是走进了这家店。坐到门口的位置,等候着老板过来点餐。为什么等“老板”而不是“服务员”呢?这个其实很简单啦,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学校附近雇服务员的饭店基本没有的,几乎都是夫妻或者朋友档的店。自然是只有老板或者老板娘啦。
可是,我坐下来足足三分钟,依然没有人上前理会我。我左右看了看,看到半面墙整个是架子,架上上面放着各种盆子,就像地摊上几块钱那种盆子。盆子里面放着各种菜、火腿肉、蘑菇、面、粉条之类的食物——都是生的。
“小同学,这里是自己选的。”店主是坐在那个架子旁边的,面前有一堆叠放在一起的小筐(很浅,像拿塑料细管编的那种)。她大概是看到我一直呆坐着,终于站起来,拿起来一个筐,示意我:“拿这个选好,再算账。”
我迷迷糊糊去拿了一个筐,然后站在架子前面,学着旁边同学的样子,拿了几样吃的放在筐里。每个盆里都是放着相同的食物,每样食物都是很少量,拿最普通那种黄皮筋扎着。
第一次吃麻辣烫,不知道选点什么,甚至于不知道怎么选,我记得我拿了一根火腿和一袋方便面,还有好像是蘑菇还是粉丝忘记了。
那餐一共花了三块多钱。我交了钱,继续坐到位置上等。
直到端到自己面前,才明白,原来这种就是麻辣烫呀!确实很烫,而且辣——在此之前,我是从来不吃辣的食物。
自此之后,我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把这家麻辣烫的情况回宿舍做了“汇报”。舍友也是有去吃过的,也说很不错。
于是,去吃风情麻辣烫,一度成为我们大学那几年的“集体活动”项目中最主要的一项之一。
除了老二每次基本是三块钱左右,特殊情况会花到五六块钱以外,我们几个人每次大概都是消费四到六元左右。而且是每周必去至少一次。
现在回忆起来,当年的风情麻辣烫味道和汤底都是接近多加了盐和酱油感的煮方便面之感,加辣的效果也是发干的那种,无论是口感还是卖相并不好。
尽管如此,做为我“触烫”的开始,在心底,我依然打了满满地五分。因为每次想到,眼前浮现的,是我们八个人相互挤在窄窄地桌子上面,一起品尝美味的快乐。
“品味升级”——白水煮另加调料
吃了将近三年的风情麻辣烫,期间一直没有吃过别家的。在心底,难免固执地认为麻辣烫便是那种固定的味道和口感,直到遇到名叫“豆丁”的麻辣烫。
2005年底,我以实习生的名义搬出了学校。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本着就近原则,光顾了一家名为“小豆丁”的麻辣烫店。
彼时,我已经是铁杆烫友。自然,规则是懂的。进门,拿筐——豆丁家的筐不是那种软塔塔塑料条的编织物,而是一体成型的那种塑料筐,长方型的——基本现在大多数麻辣烫店的通用样式。嗯,从这点来讲,我觉得高档多了!
架子上面的选项是要比风情麻辣烫多了两倍的选择!两倍啊——是整整两个架子啊。粉条、粉丝、米线都是分开的呀!粉条不只是有窄和宽选择,是有干湿选择呀!还有海带片和酸菜呀!还都泡在清清亮亮的凉水中呀!
OMG,我像一只掉进米缸里的老鼠,都不知道怎么选择了!只恨自己只长了一个胃呀!
终于选择好了,乐颠颠去算账。
要排号啊!是大大的铝片号码牌!不是口头说是几号呀!一式两份的牌子啊,我拿着号牌觉得像拿着什么证明一般——为自己的年少呆萌望下天空!
居然是两层啊!没错,楼下一层坐满了人,楼上还有一层可以坐人。哇,好高端大气,居然感觉在酒店一般的享受麻辣烫!
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因为“上楼去吃”好满足虚荣心的说(哈哈没出息的样子)。
按号去端碗的时候,美丽的女老板问“要麻酱多还是辣酱多”的时候,我居然没反映过来。后来,弱弱说了句“普通的就行”。
豆丁煮出来的麻辣烫是没有任何色儿的。没错,这家店是拿“开水”直接煮熟,然后再加入各种调料的。
看着老板拿着勺子像加工什么艺术品一样一一放入调味品的时候,我差点流了口水。混和着新鲜调料的麻辣烫很香——特别是加了有花生的麻酱更是特别诱人。
碗、勺子和筷子都是塑料的。
长长的筷子夹着吃的时候,有些打滑。一餐下来,我的衣服上都沾了不少汤汁。
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少我对这家店的热爱之情。隔三差五,我总会来这家店消费。有时候会再带一份酿皮,或者一个白焙子。
(嗯,不要纠结我的饭量——身体发胖是一定有能吃的原因滴嘛。)
也就是在这家店里,我还发明了独特的麻辣烫吃法——去隔壁买个陕西肉夹馍,搭配着吃。用现在的广告词来说“麻辣烫和肉夹馍天生是一对”!再多加几句?“只选对得,我没买贵的”!肉夹馍一定要买瘦肉多一点的啊!不要买赤峰对夹,味道配在一起不合适呢。
一口肉夹馍,一口麻辣烫,伴随着我度过了漫长地实习期,也度过了刚毕业的最初迷茫期。
第一次吃小四川串煮麻辣烫,边吃边咳嗽着。
已经是微微辣了,居然还是呛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那时候刚参加工作,毕业证还没有拿到手,陪着单位的同事一起过来。
同事是这家麻辣烫店的大力拥护者,她要得是中辣,边吃边不停地拿纸巾擦着汗和嘴角的辣汁。
在小四川麻辣烫,我的焙子加麻辣烫吃法更为适合——这家店里是提供白焙子的,五角钱一个。
彼时,我已经习惯了各种架子上面琳琅满目的菜品选项。
不过,小四川麻辣烫与之前吃过的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粉是另外加的,按份加。而且粉并不是放在货架上选择,而是选择完其他菜品后,结算的时候,要单独讲加粉的。
其次,我最初去这家的时候。所有放在货架上面的菜品,全部是用长签子串好,整整齐齐码放在不同的袋子和盒子里——盒子是半透明的那种白色塑料盒。
最初的煮法是师傅拿着长签子的尾部,放在一个统一的煮锅里。锅里是有底料的那种汤锅。等煮好后,再把这些煮熟的食物用工具夹到一个大的铝盆里——像现在商超现拌凉菜那种大盆,在盆里放各种调料,充分把调料与食物拌制均匀后,再倒在一个大碗里,递给食客。
我还曾经特别好奇问过煮串的师傅,会不会弄错那些签子?师傅微笑着,很肯定的回答说“从来没有”。
第一次吃得过于狼狈,我总想挑战自我。于是,渐渐,成为了小四川的常客。
渐渐,我也终于和同事一样,可以吃到中辣。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在无辣不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养成了在吃麻辣烫的时候,喝冰镇饮料的习惯。首选是可乐,其次是嘉宾。再次?能说是雪糕么,呵呵,不建议轻意尝试——容易拉肚子。
毕业后,工作渐渐稳定。
企业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连六日加班也是件固定的事情。
我并不反对加班,对于一只单身狗来说,加班是件好事情。至少,不用看着别人秀恩爱,自己冷清清。SO,我是加班比较积极的。但是,工作在一定时间内,量是固定的,加班完成固定的工作内容后,还是得选择回家。
最为冷清的是,我依然要面对一个人去吃晚饭(宵夜)的凄凉选择——这里,允许我为当年的自己默哀半分钟。
庆幸的是,我住的小区里,有一家品牌麻辣烫店,可以热乎乎饱餐一顿。
这家麻辣烫的每样菜品都是独立包装的,精致的小袋,显得干净又卫生。现在大多数的麻辣烫店是如此包装,不过在前几年,别的店还是停在细黄皮筋捆扎菜品的时代,这种包装,令人觉得很有范儿!
老板说,这家麻辣烫是连锁加盟的店,在全国都有名。
吃个麻辣烫都是品牌哟!我可以略得瑟下,满足下虚荣心——好歹算是进步啊,从毕业到工作,虽然吃不起豪华餐,但是常吃的麻辣烫也变成品牌了呀。
彼时,我的化妆品也正从杂乱用,转向某品牌的成系列——对应着麻辣烫老板的介绍,有种向成功人士方向迈进的激情!
这家麻辣烫主打是骨汤。没错,大骨熬汤更浓更香,熬呀熬呀,没熬成十三香,熬成了这家麻辣烫的清汤锅底哟!
为了证明是骨汤,老板在汤锅旁边有时候会放一只大的骨头。
后来,倒是不放大骨头了,专门放了一个大的保温桶(餐厅常用那种上下一样粗的圆桶),用来放“骨头汤”。做法也变成了:先用开水煮熟后,拿笊篱捞在碗里。然后从那个汤桶里舀一大勺子汤,浇到食材上面。最后再放各种调料。
小区里的居民基本都是这家店的常客,甚至于不少是妈妈带着孩子来吃这种麻辣烫。
因为她们相信老板说得——骨汤可以补钙,而且麻辣烫食材丰富,营养也全,对孩子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也相信老板说的话,每次都把整个碗里的东西吃光,还会连汤汁一并喝下。
“麻辣没汤”——干拌麻辣烫
当我第一次知道要去吃那个没有汤的麻辣烫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你不能叫我吃,我就去马上吃,第一我要先看一下。我又不想说,没有汤还叫麻辣烫吗?噱头有意思吗?看看造字,烫字是汤和火组成。怎么能没有汤呢?经验告诉我,这肯定是假的啦,所以我要先去看一下。后来我去看过,才知道有一种吃法叫“干拌”哟。煮熟后,用麻酱和其他调料直接拌好了吃。那我吃了几次呢,超码味道很好吃。然后哩?那经常去吃,我还介绍同事去。来,来,来!大家吃吃看!我跟大家讲,麻辣烫没有汤,煮好的时候没有,吃得时候也没有,这个麻辣烫就是干的,就不再加汤进去。(你实在想加也可以加,加了也还是麻辣烫)我要给同事们看到,我吃得时候不加汤,介样子,你们吃得时候,也不加汤,还是介样子。
打上面这部分字好累啊。满脑子成龙大哥那飘飘的黑发啊!
好啦,广告词有了,干拌麻辣烫,黑发真需要!
提及这种干拌,倒更像火锅的吃法。火锅煮好后,本地人是喜欢蘸麻酱和其他佐料,然后再食用的。干拌麻辣烫则是已经直接帮着蘸好了佐料,省时省心省力,堪称懒人必食之餐呀!
大大的圆圆地号码牌,每次等候上餐的时候,可以在桌面上转圈玩很久,体验着童年的乐趣。
唯一不足的是,这类麻辣烫一般会有些咸。吃得时候要多喝水哟!而且不适合配着焙子一起吃,太干嘛,容易噎着。
当然,大学也少不了去吃地摊麻辣烫!
我可以告诉大家。不吃地摊麻辣烫,相当于没有吃过麻辣烫!
当然,严格来讲,地摊麻辣烫是不卫生的,且不利于健康的——大量的调味品和不名的添加剂。然而就算如此,还是难以抵挡诱惑。
或站或坐在某个小摊,捧着一个垫着一次性塑料的小碗,用满是毛刺的一次性筷子吃着一份咸香的麻辣烫。
再或,站在街角、小区门口,拿着一个用一次性塑料包裹着的小碟子,小心翼翼地咬着麻辣的串串。配上一根来历不明的烤肠,再来一份炒面筋。
地摊麻辣烫的食客很杂。比如我常去的那家,其中有好几位食客是饭店的厨师。
钟情于地摊麻辣烫,更多是钟情那种烟雾袅袅中,细细碎碎的闲言家常。
从新的星球到前面又在堵车;从如何把海带快速串在签子上到小吃车要不要加个烤羊肉串的功能;从新买的鞋子卡脚到股市是不是要涨;从路过的野猫到宠物医院有多赚钱。
没有章法,却很快乐。
PS,我也并不是太推荐大家常去吃地摊麻辣烫。但是,偶尔,不妨去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