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beth的两副面孔:Essen与Wien杂谈

常常在各处看到听到大家说Pia和Uwe的版本最高,总觉得不解。

假如我当初看的是其他版本大概就不会掉坑了……私以为Maya对角色的处理要比Pia更为细腻深刻,因为Elisabeth的人生实际上是连续不断的幻灭,而Pia表现的却是从头硬到尾;看起来很爽是没错,但却失去了脚踏实地的真实感,因而难以给我带来触动。

Nichts,nichts,gar nichts,Wie Du Reprise,Totenklage,Die letzte Chance和Boote in der Nacht各自表现着人生中种种无可挽回的失落、遗憾、爆发和幻灭:Pia尖亮的嗓子令她在Akt 1表现惊艳又自然,在处理Elisabeth的自私、软弱和孤注一掷——也就是说,表现Elisabeth不那么好看的一面——时却显得略僵硬。一句话,她的Sisi太女王太骄傲,停留在年轻人梦想达成的血气方刚中,缺少撸瑟阿姨的失败感。

这是否是缺点,取决于观者对Elisabeth这个人的看法,与Lucheni的冷嘲热讽同理。

Essen和Wien还有许多不同,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不同导演的观念差异。比如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Essen版的Nichts,nichts gar nichts是放在Sisi韶华已逝之后的,Wien却放在Elisabeth美貌的巅峰。

于是同一首歌在两个舞台上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幻灭。

Essen的Totenklage中,Pia接受了皇帝安慰的手势,Maya则是一抬手拒绝任何安慰。

Essen的Bellaria舞台站位是太后在前皇帝在后,处理得仿佛是婆婆最后一次不依不饶的告状,Wien则是让皇帝握了一下母亲的手下场,让Sophie的独白更显孤寂、痛心和凄凉。

当然,最为的典型的差异体现在面纱坠落的结尾:

Essen的Der Tod带来的是永恒安息的慰藉,Wien的Der Tod则是……细思恐极。

Elisabeth度过的人生究竟是自由的胜利还是爱的落败?是超凡脱俗,还是逃避现实?抑或不过是我等俗人意淫的Kitsch……对我来说,使Elisabeth(或许还有同主创的Mozart!)不同于其他音乐剧的,恰恰就是她能在唤起情感之外,还能引发思考和怀疑。她唱出了我原以为只能写下的理念。

曾在外网上看到过评论比较两版时说:Essen is emotional, while Wien is more intellectual……大概就是如此吧。

P.S.虽然Maya也可能是失势在她最擅长的部分集中在下半场几首cd不大收的曲子Wie Du Reprise,Die letzte Chance和Totenklage(这么多版本里就属她最有母亲丧子的撕心裂肺感)。次女高音的Maya在与Pia合唱时,声音也是衬在Pia尖亮的嗓音下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01 男男:“什么时候可以洗澡啊 不是说热水提早了吗?” 我:“提早?不是提晚了?” 玥雯:“是说推迟了。” 男...
    木棉荒芜阅读 203评论 0 2
  • 1 这些日子随着一档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除了让诗词也变得流行起来之外,也让担当主持的董卿变成了“腹有...
    寒号鸟复活了阅读 725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