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我们最多遇到的人,无非这四种类型:“聪明又勤奋”“聪明又不勤奋”“不聪明也不勤奋”“不聪明但勤奋”。通常,我比较喜欢与“聪明又勤奋”的人合作,但是非常排斥与“不聪明但勤奋”的人共事。
首先,什么是聪明且勤奋的人?就是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能说什么,同时也了解别人能做什么以及想要什么。只有站的高看得远,知己知彼,才能减少沟通成本,减低摩擦碰撞。与这样的人合作,会让人感觉非常的融洽和舒服。如果这样的人又勤奋高效,那么就真的完美了!就像之前朋友圈比较火的那句话“不怕别人又高又帅又有钱,最怕他们又高又帅又有钱还很勤奋!”输在起跑线,发现别人是百米加速型马拉松选手,虽然追赶不上,但是与他们合作会让人非常安心。
那么,我又为什么不喜欢与“不聪明但勤奋”的合作共事?每个人的精力、每个人的办事能力都是各自差异的,我们可以接受个体差异,但是因为差异而影响了工作效率或效果就会让人非常难受。不聪明的情况即是,不能正确的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也不能明确别人想做什么想要什么。而这样的合作,最终会使双方疲惫不堪,甚难沟通,效率低下。而在不聪明的前提下,如果再加一个勤奋,那么只会徒增疲惫。试想你的合作对象不断的给你提供错误或者有问题的文件,你需要一遍一遍的看完,然后愤怒的收尾,这是一种什么养的体验?
然后,我们应该成为一个勤奋的人吗?
我想,勤奋是一项美德,我们应该具备这样的美德,但是我们不能将勤奋误解为短板的补缺。
没有人天生是聪明的,或者说天生聪明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而大多数聪明人都是通过后天努力训练出来的,而这里所说到的努力与盲目勤奋无关。
比如,昨天,有一个培训课认识的朋友,他想让我帮忙对接一些高校的技术大牛。起初,我是出于好心想要帮他找一些资料,即使没有找到相关人员,也可以给他一定寻找的方向,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当你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的时候,一万个大牛站在你面前,也无法解决你的困惑。对他这位朋友,我想说的是,在四处奔波寻求帮助之前,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想让别人帮助什么,而不是说,你认识什么什么人吗,我想知道他那里在做什么事情。这样的诉求,最终会使提供嫁接帮助的人,变得非常的被动和无奈,有时或许会伤害自己的人脉关系网。无疾而终的事情,最好不要开口要求。
当自己不够聪明的时候,所有的勤奋都是在浪费时间,而勤能补拙这句古话是说给聪明人听的。与其忙乱勤奋,不如静下心来沉淀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补足自己的劣势,用统筹规划的方法使自己尽量变得聪明一些,而不是用战术上的勤奋弥补战略上的不足。
有时勤奋,只是因为不够自信,而聪明会使自己变得自信,而自信会让你变得高效而非勤奋你。
【后记】
每一份工作都应该有它独特的亮点。
用战略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加上战术上的勤奋,这样的感觉应该会比较靠谱。
每一份坚持,都有疲软麻木期,如何度过,是自己与自己的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