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着我的阅读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本人自知长得不美,许是诗书读的不够,借此次机会,梳理一下我的阅读史,也可以说是我的漫读史吧。
仔细回想,真还不记得自己儿时何时起开始对阅读感兴趣。生于80年代初,成长于农村穷乡僻壤,孩童时期是在完全自由的放养中度过的,没有早教,亦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学阶段,跟父母去城里走亲戚,路边有书摊,我就好奇的走了过去,各种各样的书让我大开眼界,我被一本童话故事深深的吸引了。缠着父亲买,许是心疼钱,我记得他犹豫了很久,才在卖书人的不停催促下给我买了。回到亲戚家,大家正忙活着吃饭,我却坐在一边,坚持看完才吃。我清晰的记得亲戚说,“愿意读书是好事儿,这闺女将来不得了。”(算他有眼光)正是有了这“无心插柳”的鞭策,也正是这本《天天好故事》,让我开始了阅读之路。
初中时,学校里没有图书馆,幸亏我遇到了一位好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他用自己的智慧建立了我们班特有的“图书箱”。所谓的图书箱,就是老师把家里的木头箱子(据说是老师母亲的陪嫁)搬到教室里,每位同学捐一本,装到箱子里,编好目录,再定期借阅。就是这种最原始的图书借阅方式让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读到了好书,甚至是名著。那时最原看的期刊读物是《少年文艺》,里面的故事很贴合当时我们的生活,这本杂志一度火热到也要排两周队才能借到,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要央求很久才能让你看五分钟。我记得自己看了其中一个故事,觉得很感人,将其改编成小小说,被老师当成范文读呢。也正是在这个图书箱里,我读了四大名著,虽然当时还读不大懂,虽然读《红楼梦》被家长骂(因为他们觉得读这本书就是早恋),但读完四本后,也可以向别人小小炫耀一下了。高中学习紧张,又住校,虽然此时学校里有了图书馆,却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上。于是,那时便发明了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的办法,就这样,我读了多部小说,有武侠的,有言情的;也读了从图书馆借阅的杂志,名著。数不清多少次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进入梦乡…
我读的书不少,语文成绩也不错,但我的高考失利了,语文这门课在高考时来了个滑铁卢,出乎意料的差,当时是标准分,我换算了一下,如果是120分,我可能还不及格呢,但没办法,语文考试第一门,我太紧张了,考了半小时也不知自己做的啥,只有无奈的接受现实吧。家里人让我去复读,我死也不肯,打心眼里不愿再去受那份煎熬,于是硬着头皮去读了当地的师专,学的是英语教育专业。深知自己将来将成为人师,学校里的图书馆更大了,大学里课不紧,时间更多了,天时地利人和,我读了更多的书。由于专业原因,此阶段读的英文原著较多。《飘》、《斯佳丽》、《呼啸山庄》、《约翰。克里斯多夫》、《基督山伯爵》、《兰登传》、《安娜卡列宁娜》、《卡夫卡》、《泰戈尔诗集》等外国名著在我的生活中流淌,《飘》中白瑞特深情而睿智的爱,思嘉执拗世俗的个性给了我一个人性丰富的文学世界。《约翰。克里斯多夫》中记忆清晰的是一个细节:奥多和克里斯多夫在两列火车上交叉而过,曾经为知音的心灵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一刹那再次相遇却是错过,人生的际遇便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时间是最公平的老人,看着世间的人类演出无数喜剧悲剧戏剧闹剧,含笑不语。中文书籍《平凡的世界》是我看过的最感人的写实类小说,孙少华,孙少平的故事既是一个个农村孩子自强不息跳出农门的事例浓缩,更可以说是淳朴、真挚、伟大的农村少年的性格彰显,里面有个细节,哥哥孙少华在妹妹出门读大学时,很温情很细心的准备了一条女式内裤放在妹妹的箱子里,这是哥哥对妹妹的疼爱表达,也是一个男性对于女性的理解和莫大的人性支持。
01年毕业,很幸运,一毕业就考上了编制,而且还成为了别人羡慕的对象,因为我考到了城里,华丽变身为城里人,父母引以为傲,他们多年来的夙愿实现了,一个铁饭碗,能端一辈子,他们放心了。也许是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我也飘飘然了,每天上课,管学生,年年如此。后来找对象,结婚,生子,却也渐渐荒了读书。直到07年,我开始干班主任,才又回归到阅读的正轨上来。刚开始干班主任,啥也不知道,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怎么办?读书呗!我最想开始读的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这本书打开了我班主任生涯的新篇章,到现在我干了三届班主任,每干一届,就会读一遍,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收获。后来读了更多名家的书,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述了李镇西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李镇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素质教育,他的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真诚智慧的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处处体现出一个特地教师、著名教育家的人文情怀和对教育的虔诚之心。阅读本书我深深地受到了感染和鼓励,它也在潜移默化着中提升我教育教学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干班主任久了,就有了一种走不下去的感觉,在同事的引荐下读了王君老师的《一路修行做班主任》,书中这一段:现在的我带班,依然严格,但是已经不再“严厉”;依然珍惜荣誉,但是已经不再把荣誉当作班级的第一追求;依然要求学生积极锻炼身体,但是已经能够关注孩子们更多的爱好追求,而不是把长跑作为唯一的项目;依然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更能从内心深处关爱弱势孩子并且把教育教学研究的童心放在他们身上;依然能够让班级井井有条,但是已经不靠“控制”而考“调控”了……我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改变,学会了在“法”与“情”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学会了因材施教……我从一个为班主任工作“拼命”的人变成了一个创造班主任工作和享受班主任工作的人。这份职业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生命乐趣,并且,通过这份职业,我把这种乐趣传递给了学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切肤的反思过后,是柳暗花明的惊喜,是凤凰涅槃的重生,班主任的修炼,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修炼,度己度人。青春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活法。昭君的参悟,相信会给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心灵指引,享受班主任的工作,重塑孩子们的灵魂。
年近不惑,开始自己喜欢读一些沉淀心灵类的书籍,读台湾美女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净化心灵,改变浮躁、悲观的情绪,变得更坚强。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人生中一个艰难时期:儿子刚出生不久,又接手新班级,有很多要适应的东西。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年迈的婆婆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坐在小区门口,老人一脸的疲倦,儿子的小脸则是挂满了泪痕,我的心会不由自主的隐隐作痛。因为孩子只有几个月,我几乎没有休息放松的时间,总觉得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内心很崩溃,很焦躁,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委屈的泪水浸湿了枕巾,倾诉着对命运的哀怨。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偶遇《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我知道,任何人都会经历苦难,苦难本身并没有什么,看待苦难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在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磨难,这些苦难是来“度”自己的,是来帮助你内在的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自己想要的样子。因为这本书,我不再抱怨,而是坦然接受眼前的一切,并且莫名的乐观起来:不养孩子的同事也是忙,只不过我们忙不同的事情罢了;一天24个小时,无论再难再苦,我不会比别人多过一秒钟。后来,再次阅读这本书,当然又有新的收获。如今想一想,辛亏有了那段岁月,现在的我,会用正确的心态看待一切问题,能解决的、不能解决的都会有定论,不用愁眉苦脸,不用怨天尤人,一切都能过去。读毕淑敏女士的《我很重要》,让我感到人到中年,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有一种义务叫“赡养和抚养”,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一切”。对父母,我很重要,兄弟姐妹代替不了;对儿女,我很重要,爱人代替不了;面对人生,我很重要,别人代替不了;面对教室里坐着的几十个孩子,此时此刻我很重要,不仅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待人处事的道理。两次品读这本书,3000多字的读书心得,记录的是心路历程,以及由外到内的改变。读林清玄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咸也好淡也好》;周国平的《内在的从容》、《妞妞》等等。读这些书,往往能够让我放平心态,增加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让我思索,怎样才能做生活的智者,教育的达人。
孩子慢慢长大,我也读了很多家庭教育的书籍。读吴君如老师的《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我了解到如何和孩子相处,了解到“只陪伴,不设限”的真正母爱,了解到“真陪伴”与“伪陪伴”的区别,了解到怎样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的意义。我也像吴君如老师一样,总想用优于自己母亲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可实际上往往步入自己母亲育儿的老路。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和孩子的平等对话,学会了用“孩子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尽管有些东西仍在学习-ing,却时常感叹自己的进步。读超级育儿师兰海的《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让我明白明智的父母爱孩子,是从内心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孩子身上有你的基因就可以对他随心所欲。实际上,孩子只是在年幼时才需要和你在一起,你不过是在尽一份社会责任而已。只有内心不把孩子狭隘地当成附属品,你才会尊重和宽容他,你的爱才是大爱!当心中拥有这样一份爱时,你就会给孩子生长的自由,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
一路走来,一路阅读,我觉得自己的阅读史,就是我的慢读史。慢慢地读,细细的品;漫漫的读,涉猎广泛。从未数过自己读过多少本书,也未查过自己写了多少字的读书笔记,因为喜欢,所以值得。以春天的名义,带上书本,继续在人生路上前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