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说起儒家思想,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脑海就中浮现出了孔子的“仁”“礼”“天命”孟子的“良知说”“仁政”“性善论”“人格论”等关键词。通过一个学期对儒学基础的学习,对孟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想尝试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哲理,在这里我会通过其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来解读孟子的思想,同时也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时孟子的思想,从而理解孟子所流传下来的,想要告知后人的一些道理。
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良知”、“仁政”、“人格”和“性善论”等主要思想之一。说孟子是孔子的学生,这句话其实是广义,孟子并不在孔子的学生列表之中,相反,孔子和孟子之间差了100多年,而孟子作为儒道的第二大有名人物,自然也是将孔子的儒家思想散播,发扬光大起来。而孔子强调的仁这一思想,孟子同样也是遵循了先道,也在儒的思想上加以自己的创新。而仁政便是这一创新出来的孟子的新思想。同时这种思想,对当时也有巨大的影响,简单来说,“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以民为本、善于推恩两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
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也就是说,孔子给了一个方向,而孟子把它演变成了一个规则。而这条规则也是在孔子的想象你变化出来的。
这是我所理解的孟子,可以说他是孔子的接班人,也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里程碑,是世人的楷模同时又是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古怪的人,但也就是他把孔子的言行变为了可以使用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