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有别于成年学习者,但令人惊讶的是各年龄层的学习者也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一些对儿童作为学习者的研究发现。一项幼儿的研究要达到两个目标:证明国立学校学习者的优势和弱势;提供一个窗口来研究学习的发展,这在只考虑设计良好的学习模式和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是难以看到的。在研究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一名观察者获得一幅显示不同年龄期的学习动态图。对婴儿的认知过程以及2至5岁的幼儿是如何在初始阶段建构知识的最新见解,为儿童顺利转入正规学校情境提供了新的启示。
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婴儿缺乏形成复杂想法的能力。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心理学家都接受传统的观点,即新生儿的脑袋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空白的心灵状态),经验的记录逐渐被刻录在上面。人们进而认为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先决条件,没有语言,婴儿是不会拥有知识的。由于婴儿出生时行为有限,且在最初几个月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因此他们的被动和无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直到最近,赞成这种主张的人也还没有提出明显的证据来。
但是这一观点引发了许多争议。很显然,通过精心设计,人们能够找到解决有关婴儿和幼儿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这些相当复杂问题的方法。有了新的方法,心理学家开始收集大量有关幼儿拥有非凡能力的数据,这些数据与过去所强调的能力缺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现在我们知道,婴幼儿是具有能力的,他们是主动的、自我概念发展的主体。简而言之,婴幼儿的心智得到了复苏(Bruner,1972;1981a,b;Carey and Gelman,1991;Gardner,1991;Gardner and Brown,1986;Wellman and Gelman,1992)。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首先行动起来,摆脱婴儿心灵白板说的束缚。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皮亚杰认为可用复杂的认知结构来对婴幼儿的心理做恰如其分的描述。通过对婴儿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和对儿童进行细心盘问,他得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说的结论,每一阶段都涉及到完全不同的认知图式。
皮亚杰观察到婴儿实际上是在寻求环境刺激来促进智力发展,他认为他们对物体、空间、时间、因果关系和自我的初始表征是在头两年里逐步建立起来的。他的结论是,幼儿的世界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内外兼容的世界,对物质现实准确表征的能力发展取决于观察、聆听和触摸图式的逐步协调。
继皮亚杰之后,其他人研究了新生儿是如何开始整合视觉和声音的,探究他们的感知世界。按知觉学习理论,学习被认为是快速进行的,因为婴儿使用原有的探究模式去获取他们知觉世界的物体和事件的信息(Gibson,1969)。随着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把人脑看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器和问题解决者的隐喻开始广为流传(Newell et al.,1958),并迅速被运用到认知发展的研究上。
尽管这些理论在方法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重视把儿童看成主动的学习者,能够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并对此进行修正。儿童被看成是收集和组织材料的学习者。据此,认知发展涉及到对有组织的知识结构的习得,包括生物概念、早期的数字观和基础物理的理解。此外,认知发展还涉及到记忆、理解和解决问题策略的逐步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