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纯属虚构,哈哈一笑了无痕。)
次日,小七的生物钟准时叫醒,简单洗漱后,拿出垫子开始每天例行的瑜伽锻炼。但精力明显欠佳,做几个就趴下不动了,过好一会才动一下。这边大红也醒来,精神不错,揶揄道:小小七,你这是偷工减料啊,你要累了,不然再睡会儿。
小七:没错,我就是想沾光的。就是睡也要趴在这里睡。
大红:服了。墙都不服就服你。
小七:嗯。你不说我也知道。
大红:是吧。但我还是得说一遍。要不我明天陪你做?
小七:好啊,可你没垫子啊。
大红:这好办。网上买一个,晚上就到了。
小七:这么快?
大红:这是哪啊?这可是潮汕,当地买,自然快。
小七:是哦。晚上房间订好了?
大红:待会吃早餐,和小白商量好了,就下单。
没多久,小七半小时的瑜伽结束了,精神恢复了七八成。然后收拾东西,准备吃早餐。大红趴在小七身上像狗一样嗅来嗅去,小七两手交叉在胸前,抬了抬眼皮,说:可有啥心得?
大红站起身,认真的说:有,大大的有!
小七:说。
大红:你昨天也出汗了,没比我出汗少,然后昨晚你没洗澡就睡了,今早你也没洗,可你身上咋没味儿啊?
小七:你这是描述现象,心得呢?
大红双手叉腰,提高了些音量,说:心得就是我出汗了有味儿,为啥你没有?咱俩都是人,还都是女人,为啥?
小七两手一摊:俺也不知道。天生丽质吧。反正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偷懒,没人会知道。
大红一跺脚:过分!然后迟疑了一会,问道:难道因为你吃素?咱俩最大的区别就在吃上了。
小七随口说道:可能吧。然后开门出去了。大红赶紧拿包跟上。

早餐必然有粥,各种粥,每天换着喝都喝不完。可不一样的是,大红和小七吃的一样,小白疑惑地问道:你今天咋吃那么素?
大红:我想尝试不同的口味,不行吗?犯法吗?
小白迟疑了几秒,答道:可以,不犯法。哪天我也换换口味。

小七:待会去客家博物馆看看,展示了客家人的五次大迁移,去吗?
小白点头,大红:去去去。看看古代的精英们咋迁徙的。
小七:然后我们从汕尾一路往上走,到揭阳、汕头、南澳岛,最后是潮州。
大红:好,那我们今晚住汕尾,现在就订房间。
小白立马拿出手机,点了几下,然后递给大红,大红看了看,说:我们还是定偏一点的,性价比高,估计晚上我们也没精力出去逛。
小白认同地点点头,操作了几下,房间很快订好了。大红也在自己手机上摆弄了下,垫子也下单好了。
吃完早餐出来,三人往公交车站走去。小白问:你们昨晚睡得好吗?
大红:相当好,睡眠质量高。以后有时间得多出来走走,爬爬山,百利而无一害。
小白:嗯,尤其是看电脑手机久了,得出来调整一下。小七,你呢?
小七:我都行,但不一定有时间。不过,偶尔出来也会激发灵感。
大红:你现在这水平,做导游的话肯定吃香,大家都没听过,新鲜。
小七:现在不一定。但以后对这些感兴趣的人肯定不少。

小白:现在相对来说,二次元更香一点,不过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有点像美国曾经的嬉皮士,只是二次元没它激烈,但影响范围更广,时间更长。你的新神话内容对工作生活更有指导意义,但不太好消化理解。
小七:说到点上了,所以要培育土壤,做文化。
大红:二次元有的漫画设计还行,我偶尔会参考一下,cosplay啥的更多是道具,不实用。你讲的故事我爱听,其他的就有点理解无能了。

公交车来了,上车,没几站就到了。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被尊为“世界客都”。 博物馆牌楼大门为圆形的两层牌坊结构,形似客家土楼,上书“中国客家博物馆”,边上立有一块“客家公园”景观石。大门内的“饮水思源”井是一口古井,井栏刻“饮水思源”四字,寓意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南迁,对“根源”相当重视,时刻不忘根本。

进来大门,里面是个超大的广场。中间是《盼》塑雕,长13.8米,高3.08米,厚1.52米,由19为“走向世界”和“回归家乡”纯铜典型的客家人物组成。群像中间是五个铜圈组成的圆拱门,象征客家人分布的五大洲。拱门前的一尊老奶奶铜像,似在送客,又像是期盼亲人远归。旁边是圆形的莲塘月影景观。
大红:中国很重视根文化,可以算是我们的一个底色。全球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中,中国的根文化是最强烈最持久的,比如祭祖啊、婚丧嫁娶啊、各种朝拜啊等等。它也影响着人们消费的方方面面,衍生出了中国人独特的根消费,比如对下一代的教育消费、祭祖消费、房地产消费等。而且,消费者在进行这类消费时,一般不喜欢讨价还价,而更重吉利、兆头甚至风水。比如现在国学兴起,一个原因是文化自信,一个原因也是根文化在起作用。古话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其实根文化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只是很多人没察觉罢了。
小七小白都转过身认真的看着她。大红一看这架势,声音小了几度说:你们这么看着我干嘛?
小七:讲得很好,鼓掌(2人配合鼓掌),点赞加关注,一键三联。
大红摆摆手,嘴巴翘起,说:哎,我做设计嘛,这些多少要了解一下的。不过,有的方面我很不喜欢。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导致长时间以来的重男轻女现象严重。虽然我家没有,但我是女生,看到这种事情还是不舒服。

小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话是孟子说的。然后人传人,就完全变味了,就变成了,你没儿子是大不孝。女儿不是亲生的吗?不是后吗?可为啥大家都自动理解为无后就是没儿子呢?
大红:因为过去,儿子是留在家里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不算。
小七:对,这是一方面,它是以结果来定论的,起源、过程啊都忽略了。其次,古代是农耕社会,百姓要种地,在力气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要强。而且是儿子的话,结婚了还能再多个劳动力;如果是女儿,将来又少了一个人干活。第三,过去养儿防老,老了得靠儿子,所以父母不自觉的就会偏向儿子那一边。其实也是偏向自己,希望自己老了,日子能好过点。当然了,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
大红:你这一分析,这事确实蛮复杂的。
小七:有句话说:存在即合理。它能存在那么多年,跟当时的环境、社会等方面肯定有某些点是契合的。
大红:可是,过去的女人真的很难!没嫁人之前可能不被重视;嫁人之后,在娘家婆家都是客人、外人。可以说她没有一点立足之地,还经常是被女人为难。所以现在很多女人无论如何,都想有个自己的窝,或者房产证上得有她名字。否则,太没安全感了。哪天离婚了或咋滴,都没地儿落脚。
小白:可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力气活基本都机器代替了,男性在这方面没有优势了。而且很多女性能力啊各方面都不错的,收入也高。
小七:对,这就是根文化的影响嘛。很多女人不论能力多强,收入多高,还是自卑,还是不自信,还是被人渣,主要是她的基础认知没改变。因为从小她就被父母、长辈、老师或周围人教育那些东西了,她已经认同这些观点了。然后也没谁告诉她,她可以试着过另一种生活,或者她没法主动去改变这些认知,没勇气去过另一种不熟悉的生活方式。
大红:你这么说,我有点理解了。有的女人,她就说我不敢,万一怎么样,咋咋咋滴。哪怕是挨打,可她习惯了,然后慢慢适应了,甚至能接受了。换种生活方式,她就不适应,或接受不了。

小七:这得慢慢来。现在明显越来越多的女性真正独立自主了。再看这个客家母亲塑雕,纯铜铸造,高4.8米。它表达的是盛夏骄阳似火,一位年轻母亲头戴笠帽还加围布,身背一位大约一周岁孩子,用双手拿着绳索,身体吃力向前倾拖身后用于平整田地的农具大木条,在水田里艰难前行。这是母亲以人代牛,是客家妇女“四头四尾”的真实艺术写照。

大红:四头四尾?
小七: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生活条件艰苦,男性往往需要外出谋生,女性要会种田、家务、照顾孩子以及纺织等。于是,形成了“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务农”的互补型家庭模式。妇女们精于手工,会做出非常精美的衣服,叫做针头线尾;要干农活,叫田头地尾;会做饭,甚至非常精美的食物,叫做灶头锅尾;承担起教育的工作,就是家头教尾。
大红:就我接触的女性,南方女人更能干,要干好多活啊。换句话说,南方女人更辛苦,北方女人更享福点。
小七:好像是这样的。南方气候好,一年到头都得干活,活多啊;北方冬天基本没啥活儿,猫冬。地域区别也是一个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