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间看了几集《爸爸去哪儿》,有好几次不小心泪了目,想起在电影院里看《摔跤吧爸爸》的那时,就一直想要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可惜的是一到要下笔的时候,就好像变成了文盲一样,笔在空气中停顿了好久,可脑子里却像一张留白的宣纸一样,编织不出话来。
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个秋,这或许成了一篇被搁置了很久的情愫;情愫会狂野,这时便觉得是时候该写出它了。
以前我爸看见我在看《爸爸去哪儿》就会说我,他认为这档节目无非就是一群无事做的人聚在一起吸引民众眼球罢了,所以我看这档综艺节目纯粹就是在浪费时间。现在的我对于他的一些思维不会表达出否认的态度;认为他说的对时,我表示出赞成,认为他错时,我都选择沉默。因为在我认为,说教他是没用的,他可比小孩子还偏执得爱面子。
在我看来,我为什么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完全不是为了看它的综艺性的浓度有多好玩和搞笑,而是在填补我心目中认为自己缺失的某一种情感。文章看到这里,或许你会以为然的认为我缺失的是父爱,很可惜,答案并不是。我从不缺少父爱,我缺少的是“我想要的父爱”。就好比,我们总希望从别人口中说出来的话,正是我们心里所希望的。
举个例子,按我们心里的话写出来的答卷,交上去总是分数不高,如果换成摘抄书里面政治性比较强的文段,分数就会变得很高。所以,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你表达出他们希望你表达的想法,而不是你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领会到。
当你很伤心的时候找他人倾诉,其实你内心对你所伤心的事情或许早已有了一些答案,但是你还是选择向他人倾诉。只是因为你希望他们能安慰你,鼓励你,甚至站在你那一边和你一起来痛诉这个社会。这样你就会感觉到十分的欣慰和满足,感觉他们对你很好,觉得心有灵犀这个词再合适不过了。但如果他们听完你的倾诉以后,并没有认为你对,反而是批评你,并且还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才是更好的时候。你就会生出厌恶的想法,认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你。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总希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样的美好。
这个举例举得有点太远了,话题转回。
也就是说,当我想要的父爱的样子,恰巧不是我父亲所表达的那样时,年少的我会认为我得不到父爱;但其实不是,每一位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只是我们得到的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接收不到父亲给的爱。直白一点说,看《爸爸去哪儿》的我,并不是缺失父爱,而是来找我父亲不曾给过我的另一种父爱。
在《爸爸去哪儿》里,存在着五个不一样的爸爸,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他们对一件事情的感受和表达……都截然不同。我想,不会有谁会站出来指着说哪位爸爸错哪位爸爸对,因为从没有人是绝对的错或绝对的对。更是因为无形的东西,他们的本身就不存在着标准化,它们的容许范围就是可以很大很广。
不可否认,有时候的我是贪心的,有过希望自己的老爸是全能老爸、是模范爸爸、是超人爸爸的天真烂漫的童年。他可以像别人的老爸那样,在同学面前把我抱起来举高高,满眼疼爱的看着我,然后给我带小礼物,话语中还可以带有点温柔地关心我的,问我开不开心;可以和我做游戏,可以来接我放学,可以对我宠溺的笑,可以回到家一起共进晚餐,可以给家里营造出温馨的气氛,而不是充满着严肃和拘谨,命令和指责,以及冷冰冰的气场和隔墙。
但事实是,扮演父亲这个角色无言的辛苦,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也许更多体会到的是寡言的父亲会在自己肩上默默地背负起无形的担子,不卑不亢。会让我想起在电影院里看《猩球崛起3》时,也被剧中的父爱熏染得好几次湿了眼眶。
越长大,我们才越明白,有一种父爱很沉稳,有一种父爱叫温柔,有一种父爱是严厉,有一种父爱用眼神……剧中的凯撒所肩负的重任,小到家庭大到家族,他的沉默不语,他的用情至深,都让我感受得到一种温和而又沉稳的力量。会让我产生出有什么理由去要求我的父亲,然后责备我自己的想法。
有些父爱是半夜轻声开门帮忙盖好的被子,有些父爱是拖着小手臂游泳的双手,有些父爱是缓慢摇曳秋千的绳索,有些父爱是等待列车到站的播音……我还不敢对没经历过的事情妄作评论,对于父母对于家庭对于教育这些关键词,我觉得我还不配,不配去评价。因为我觉得养育,养育,养容易育则难;
从前我总认为,我的父亲是一个不会说“对不起”的父亲,现在的我认为,我的父亲有一个不会说“对不起”的女儿。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和爱的父亲说一句,杨绛在《我们仨》里说的,“从今往后,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献给我的父亲
本公号谢绝转载,
未经授权一律投诉。
合作请邮件或者后台私信勾搭
当然,欢迎大家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