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住的何止是安全?

图片发自简书App


锁的功能我想大致就是防盗吧。一把锁,既可以锁出安全,锁出宁静,还可以锁出放心。所以,一般精明的人们,总是利用锁的办法来作为处理某些事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样,在学校里,我发现用锁的办法来处理住校生的早出晚归的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一把锁上锁,迟到的别想进来,想外出逍遥的也断了念头,既避免了局面的混乱,也便于楼管员检查人数。所以,一把铁锁,便形成了两个世界,正如《围城》中所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一样,从此,两个世界,互不干扰,确实省去了好多麻烦。

今日周末,和往常一样的我起了个大早,需要出宿舍楼,所以顺便就打开了门锁,只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把门栓拉到了锁住的位置,但只要里面想出去的学生留心一下,还是可以发现,其实门从内是可以打开的,但在外面的人想进来却拉不开。我窃对自己的聪明做法而暗暗高兴,因为这样既防止外人进入学生宿舍,又不妨碍里面的学生的外出。然而,当我在八点钟左右再次出门时,我发现楼道里放满了许多暖水瓶,原来早起的学生准备外出打水,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门是打开的这个细节,所有的学生都认为门是锁着的。

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好笑起来,随后我发现,自己实在笑不起来。一把锁到底锁住了什么?它在锁住了安全,锁住了宁静的同时,它也锁住了学生的心灵,锁住了学生的思维!

那么,像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学生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的情况?有没有学生因为我们简单而看似有道理的做法而被误导的情况?我们的教育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多少把锁?

有这样一个实验: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实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看完以上实验内容,我们发现: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类似的现象非常普遍,当人们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做出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地走出去。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诚然,早起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发现锁是开启的,其是就是一种路径依赖。学生的天地很小很小,教科书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他们的眼光局限在教科书所提供的狭小空间,他们的思想拘泥于书本所给与的现成答案,他们的创造力被禁锢在教科书所划定的范围,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教科书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他们会以为书本里的色彩,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精彩。

一个以教科书为世界的学生不可能成为创造之才,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学生不可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那么,有没有打破路径依赖的办法?或者说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觉得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质疑权威、质疑老师、质疑教材。

常言说,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只有亲口尝一尝就会知道。亲口尝梨子,其实就是对梨子味道的怀疑。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由于过分的强调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无形中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设置了障碍,遮蔽了学生的眼光。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或许,日本老师教“千克”的做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到操场的沙坑里装一千克沙子——你绝对一千克多重,就装多少。然后他逐一过称。可想而知,没有人能装的准的。这时,老师把一千克的沙袋拿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一一掂量,尔后重新到沙坑里装。这次学生们“估量”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居然装得正好!老师一堂课,就是忙着“过称”,一边称着,一边夸赞着,或者惋惜着。这节课,没有教什么是千克,没有教一千克是多少,老师只是让学生掂量了一千克的分量,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装沙子,明白了一千克的重量。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生不应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燃的火把;学生不应是书本的奴隶,而是渴求真理的主人,探索新知的行者。教学,一是教知识,最为重要的是,在教知识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教师就是点燃火把的星星之火,学生探求新知路途中的铺路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