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着简单收拾房间,看到婆婆叠好的纸皮盒子准备扔,我想到留给儿子做手工,所以没扔掉,收起来了。
在收拾纸皮盒子的时候想起周末在娘家外公给儿子做的纸皮箱房子,想把它收好,玩的时候再拿出来。谁知找遍了家里的角落都找不到箱子的影子,于是在微信问了先生,他说以为没用,昨天搞卫生时丢到垃圾桶了。
我心里开始憋气,想:你就是不喜欢我带孩子玩废弃品,不喜欢我带孩子的方式。好歹也问一句“这箱子还要吗?”问也不问,自作主张,一点也不尊重儿子(不尊重我)!心里尽是委屈、难过、卑微,生气。
在写作营群里的伙伴们送了我一个转念:多好啊,又有机会再做一个新纸皮箱房子,再体验一次。
这真的是百灵药方,我慢慢缓和下来了。
一边收拾房间边想刚才我知道纸皮箱被丢了为什么那么委屈,转而生气?一下浮现脑海的是从小妈妈就是随意扔我的东西,从来不问,只要她觉得应该丢掉就必须扔。
这是极其专制吧,但这里我想表达的不是妈妈专政,而是察觉到现在我长大了遇到一点点小事儿,别人不是温柔询问的态度语气我都几乎全部台上“不被尊重”这项道德高度,去映射别人的强权,自己受害弱小。先生这样不问擅自扔掉更是直接与童年的我的体验链接上了,委屈生气的源头在这里。
前两个月我妈妈还把孙子2/3的玩具都丢掉了,包括我买的一些质量好不便宜的车。也是半句都没问过我,直到我们回家看到状况如此,才知道。
如今看来这些都是来度化我的啊,发生什么不重要,重新解读事件才更能建设性地根治。
妈妈那个年代的人能如此断舍离其实是一种非常强的内在力量,扔掉的是她觉得有害身体的塑料制品,这是对我们的爱和保护。无所谓对错,无所谓我小时候简单定义的“尊重”,背后仍是爱。
转念和觉察后我脑子里蹦出好多方法,下次遇到类似事情我可以如何做。
如:我可以向妈妈表达,我的东西我自己收拾,如果想扔掉什么,打电话一起商量。可以提前告诉家人哪些废弃品是儿子要做手工的,先不扔。我尽量每次和儿子玩好后及时摆放好,让孩子参与相互提醒。
及时收拾这一点也是来提醒我的,如果能收好就不存在无端端被扔掉。小时候对收拾总是拖延,这次也从中获得了力量扩展自己的能力。
寻根继而转念解读,让我越发享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