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印象
虽然我是地道的县城人,但是由于我的少年时代是随父母在农村度过的,所以在九岁之前对县中是没有印象的。
在我九岁那年,因姐姐转到县中读书,我第一次去县中,只记得从城里走了好长一段的路,穿过一片稻田,才到了县中门前的大路上,这时正赶上放学,好多的学生,一个个带着红袖章,挎着黄书包,谈笑风声,气宇轩扬从我面前经过。当时好羡慕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呀。本打算进到校园里转一转,但偏偏在大门口又正好遇到了姐姐,那心里好是失望呀!
在我高二那年,县里组织高中数学竞赛,我有幸被学校选中,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周日,我再一次的来到县中。走进校园,看到的一排排整齐的青砖瓦房,干净整洁的校园,以及铺着沥青的学校主道,都给我这位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别样的感觉。特别是校园西南面的那幢二层楼房,使的学校与周围平房相比的很高很大。而拿着试卷到教室监考的老师们也个个都像电影里的教师那样颇有儒雅之气。当时心中很有点怨父亲,为什么不让我到这样的学校里上高中呢?
又过了几年,高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以后到县中的次数就多了起来,有时因为工作上的事来的,也有时因为上姐姐家来的。不过也许是刚从城市走来,也许是见到的毕竟多了,再看县中,破旧的房屋,毫无生机的水塘,寒酸的教学区,脏乱的生活区,虽然学校里也陆续添了几幢二层小楼房,但与外面的新款大楼相比,都显得是那样的单薄与落后,即使与迁校前就存在的师范那幢二层楼相比,也少了点威严和厚重。还有那一幢盖了三年还未完工的仅三层的图书馆楼,给人怎么也赶不上时代步伐的感觉。
当然,在外面也还是能不断听到一些关于县中的正面消息的。如每年的高考成绩公布,总有一些人会谈到县中某个出类拔萃的同学升入我们非常羡慕的大学;某位教师出版了什么样的一本书;那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是怎样的精彩,甚至还有某位有点名气的老师对某一事件发表什么观点等,它们都在影响着县内的教育界甚至影响着社会。还有,那时人们在校外看到县中的教师大都能投来尊重的目光,有孩子读书的学生家长更是用一种几乎是巴结的语气与孩子的老师交流,而这是在县内其他学校找不到的。
1991年的8月,就在国际上每一位共产党人都感到震惊的八·一九事件发生后不久,我接到了到县中工作的调令。走进了令全县教师向往的学校,成为它的一位教师。
当时的学校共36个班级,初高中各6轨,总共不到2000名学生。记得在进校后不久的一次会议上,校长讲到,学校的规模按国家规定已经满了,不会再变了,学生数也不会再增加了,能增加的只是升学的人数。但是就在1995年之后,初中的年级先是增加8轨、9轨,然后到14、15轨,再发展到20多、30多、40多轨,现在发展到50多轨,单初中部就成为了万人学校。挨着初中部班级增多的同时,高中部学生也在急剧的增加,到2006年高初中分设管理时,高中已经成为40轨左右的学校了,学生也已接近万人。
到了县中后,总感到它的人际关系不像原先所在的较小学校中那样融洽,随和。人与人之间好像存在一条看不见的隔膜。教师之间说话尽量小心,不大发表自己的心声。特别是教师与领导之间,有话不愿说,不敢说,这与我原先的工作单位是完全不同的。记得我调来大约一、二个月后,与一位主任谈对学校工作的看法,我讲了与学校规定的不同意见,这位主任说,你敢与校长说吗?我想,这又有什么不敢说的呢?当然后来自己也从没与领导谈过自己的任何意见,一是自己与领导接触少,也不想接触;二也是受学校这种环境的影响。
与这种人际关系对应的是学校的衙门气严重。学校本是研究学术进行思想教育的地方,领导与教师更多的应是体现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而绝不是官场中的上下级关系。但近三十年来,学校的官场气氛越来越严重,工作安排缺少讨论,多的是强调所谓的执行,甚至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都强调所谓的执行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一位从上级机关来的校长将机关的工作模式带进学校,随之而来的是命令主义、文牍主义和官僚主义,校内检查浩浩荡荡,大事小事发文下传,遇到教师不理不睬。按说他也是教师出身,毕业于一个不错的师范大学,且一直从事教学及教学研究的人,应该知道用什么去引领学校、引领教育,但可惜的是,他只将他熟悉的不良的机关文化带来了,还认为这是在改进工作作风,看来的确不能凭出身来评判人。更有甚者,另一位校长学习了山东某地的所谓先进的教学方法后,就强行的在全校中推广,要求所有教师必须照办,既不尊重别人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不尊重教育的本质,还自诩懂得教育,是掌握教育规律的专家。动辄使用行政手段,将所谓的执行力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随着县中规模不断扩大的是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师的队伍也在急剧的扩大,在输入富有氧气的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走进了部分文化知识与文化结构有所欠缺,人文素质也稍感不高,但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却很适应的教师。这些人的到来,使得学校里研究教材,探究教法的风气少了起来,而使校园中的空话、大话、假话多了不少。凭心而论,对于教师,这么多年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兢兢业业的从事自己那份赖以糊口的工作,他们虽然没有什么高尚的追求,但是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每月的那份薪金。坚持每天踏踏实实的去教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可惜的是,目前在一些领导的浮华作风指导下,布置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教师都已不能完成这样的工作了,所以也就只好学会偷懒与马虎。
学校在提升教学质量的管理手段上却未看到有什么新的举措,好像一直都是靠通过抓时间来促质量。尤其是近十来年,学校兴起了班主任坐班制。所谓坐班制就是说班主任将办公桌放到教室,在没有其他课的情况下,全天在教室看学生。可能这对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学生课间打架骂架,减少偶发事件是起作用的。但我常想,学生在学校仅仅就是学习吗?学生不要交往吗?学生不要发展天性吗?学生社会化是一个广泛而又全面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必须是广泛而又全面的。如果学生每天都在班主任的看管下生活与学习,那能塑造出完整的人格吗?
细细想来,学校的每一步都是与当前的全国教育形势完全合拍的,她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升学率的提高。我想一所学校办的好与坏,除了有为上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而且还要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外,还应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他们能成为当地的知识的富有者,同时也是当地文明风尚的引领者,使学校成为该地区文明的灯塔,真正能使文明的薪火永世相传。如不能如此,为何还说“天不生仲尼,千古长如夜” 呢?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