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多年前,因业务关系去过浙江几次,除了西湖走马观花以及客户所在地诸暨的西施故里、五泄稍稍游历外,其它地方均未抵达,譬如与诸暨只有半小时车程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绍兴,位于会稽山北,古(故)名山阴。说绍兴,普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黄酒、豆腐干、孔乙己和鲁迅,见识稍广的也不过勾践、范蠡和鉴湖女侠秋瑾等。当然,出自绍兴的师爷也很有名,故有所谓“无绍不成衙”的说法。师爷虽然不算官,只是个幕僚,但却是明清时期官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祖籍绍兴的周恩来总理,他的祖辈很多都做过幕僚,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师爷世家。或许正是先辈们职业操守、处事风格和文化修养等潜移默化的濡染和滋养,才孕育造就了这位万民爱戴景仰的大国总理。他有着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卓越才识和优秀品德:儒雅睿智、谦逊低调、精明干练、勤恳谨慎、审时度势,以及对事业的忠诚,对信仰的坚定,等等。
师爷,以及上述所列当然算得上绍兴的门面,但绝不是山阴的全部。山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都镶嵌在会稽山万年不老的山石里,流淌在纵横交错的大小湖河中,氤氲于乌篷船咿哑欸乃的节律间,传唱在清悠婉丽软糯悲戚的越剧腔调里,更回响在千年不朽的经典诗词中。
自然无疑是一部最奇特的百科全书。日月星辰的神秘与壮美,山川的雄浑与灵动,江河湖海的浩渺与深邃,乃至原野上的一棵老树、墙角的一粒苔花、荒径的一株小草,都会壮阔我们的心胸,荡涤我们的肺腑,让人油然升起敬畏或恻隐之心。确实,只要心灵没有蒙尘,不长疮瘢;只要眼不盲、耳不聋,这部免费的书,几乎永远可以让我们享用。
但,除了日月山川和风籁云彩,更让我着迷的还是体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这些都传承着对人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价值伦理观的探究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叩问。
这或许就是文化思想的魅力。
它让你寂寞时不再寂寞,穷困时不再穷困;它使你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获鼓励;它在你软弱时不气馁,迷失时得南针。
这几年潜心书斋,伏案苦读,勉力解析中国古诗词,但介绍了那么多文化名人,大多只是纸上谈兵,从未亲临实地探访考察和拜谒。于是在夫人的督促下,我决定自驾远足旅行。这第一站,便选择了绍兴。因为那不仅有名扬天下的兰亭,更有华夏始祖之一、国家创立者的大禹,在会稽山麓安息。
历史的烟云飘过太久了,那些伟人都作古了几百甚至几千年。我深深知道,我与他们的距离太远,不只是时空的距离,更有心灵的距离。去,除了沿着他们的隐迹,想象他们超凡脱俗的风骨神韵外,还想借机重温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亲近一个个似曾相识的面容,嗅闻虽微弱却恒久飘荡在山野林泉间那丝丝缕缕的迷人气息。
我想,若能稍稍接通那些高贵的气脉,品觉他们心灵的梅香,或许就能打开自己的任督二脉,就能发掘原本隐藏自己灵魂深处那缕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这就够了。
但,古道早被荒尘湮没,逝水移川,高陵变谷,沧海早成了桑田,要想亲近甚至解读他们,谈何容易?
好在很多人留下了墓,那就去寻墓。
一,大禹陵
绍兴最大的墓无疑是大禹陵。于是中午时分抵达入住的我和友人,稍作休息,便根据导航径自驱车向不远处的大禹陵进发。途中吃了顿简餐,价廉唯美,菜品味道与常州无异,非常满意。
饭后五分钟不到,我们就到了目的地。
因为不是节假日,放眼望去,寥寥无人,停车场也仅孤单地停了几辆大巴车而已。如此甚好。我们不是来看游人,而是来探寻历史的脉络,探索大禹陵的神秘与壮丽。
正值早春三月,微风徐拂,冷暖适宜,我和友人缓步之际,突然被大禹路边一组耸天而立高大古朴的青石牌坊震撼住了:六柱五门,气势不凡,正中门上的檐枋上刻着三个红漆大字——“大禹陵”。
拍一张照,稍作留念便购票入门。有乌篷船搭讪,有游览车招客,均推拒。心想,瞻仰和拜谒,还是徒步虔诚。
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先是一个小型广场,场中设一坛,名曰“禹陵九龙潭”,四周由九条青铜蛟龙环绕,颇有些气势。或许不是旺季,没有泛流而下的清水,少了点烟霭缭绕的韵致,不过,反倒更彰显出庄严肃穆的帝陵氛围。
继续向南,又一高约12米、宽14米的石构牌坊矗立。牌坊顶为双凤朝阳,庄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该是古越人崇拜的神鸟——鸠。坊额“大禹陵”三个字,据说由江泽民亲题,倒有些劲道。
神道是通往大禹陵的必经之路。神道入口,青铜所制的“龙杠”横亘于道口。按照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步行进入神道,祭拜陵寝。两侧的“拴马桩”则供官员拴马。
神道两侧对应分列守护墓道的十二对石象牲,都是神话传说中曾帮助大禹治水立国的神兽,依次为: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我不太清楚这些神兽的具体寓意,但端详着它们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或威猛轩昂或憨厚慈祥的模样,突然觉得周围的空气中跃动着一股洪荒远古的神秘力量。
神道的尽头就是九鼎台。
九鼎台青石墙一道,拦道而立,墙顶置有九个黑悠悠的铜鼎。青石墙正中开了一个四方大门,门两边的石墙壁上雕刻有大禹治水的图案,概略了他的生平事迹 。从治水的艰辛到建立夏朝的伟大功绩,每一幅画面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门后,则是阔大的圆形祭禹广场,目测近2万平米。圆心凸鼓而起,两边建有钟亭、鼓亭、洛书台、图腾柱等祭祀礼仪设施 。广场的底端是一汪湖水,湖水边设有祭祀坛,坛中则是祭祀大禹的铜鼎。
走过广场,穿过石桥,前面才是大禹陵主景区。
大禹陵以山为陵,坐东向西,卯山酉向,背依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被一道红墙沿山而围。墙正中处立有一座古老的石牌坊。石牌坊四柱三门,柱与枋都有精美的雕刻,石柱前高高的须弥座上卧着两个石狮子。石牌坊是大禹陵的东辕门,辕门后一道石台阶分层次地向北向上延伸。
穿门而入,踏阶而上,台阶两旁松树青青,锦幡两行,一道高高的台阶重重叠叠,叠叠重重,直至大禹陵碑前。
敦实厚重的大禹陵碑立在碑亭内,碑上“大禹陵”三字,雄浑工整,系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绍兴知府南大吉亲笔题写,有顶天立地之气概。漆以朱红,耀眼夺目。碑前的两棵百年盘槐,虬枝如铁,挺拔苍劲。碑亭建在石台基上,四个方柱酱色,直直挺立,支撑着飞檐翘角的青瓦顶,日复一日地栉风沐雨,庇护着大禹碑。
碑后是禹王山,相传大禹即葬于此。
大禹陵碑的右侧,有一六角重檐石亭,近前细看,亭子上刻有“咸若古亭”四字。查百度,方知“咸若”一词源于《尚书·皋陶谟》中皋陶与大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的一句话:“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意为万物若能顺其自然,自能得益。
另一亭名“菲饮泉亭”。起初对“菲饮”一词不明就里,突然回忆起孔夫子对大禹的那几句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才恍然大悟。亭旁一眼四季不涸、清凉甘洌的泉水,正是先人用“菲饮”之名,督促提醒后人饮水思源铭记大禹功德的佐证。
绕过石亭,进入禹祠。禹祠为姒氏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入垂花门,一泓清池,悠然如镜,名为“放生池”。左侧见一井,名“禹井”,相传为禹所凿。禹井亭圆柱青瓦,亭檐下挂“禹井亭”黑匾,圆柱上挂着楹联:“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意为中华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美好品德光照后世。
出禹祠,一路北行,去看禹庙。禹庙位于大禹陵北侧,坐北朝南,周以丹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进禹庙,绕照壁,来到岣嵝碑亭前。岣嵝亭不高不阔,石柱石栏四围,石板铺平顶。亭顶虽平,但却正脊垂脊皆有。正脊高垒,雕着飞龙,垂脊雕花,飞角上翘,亭正面横枋上刻着“岣嵝碑亭”四个篆字。亭内立着一块“岣嵝碑”,碑宽而高,上面刻着少有人识的篆文。相传碑上的字为大禹留下的石刻文字,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上,后由时任绍兴知府的张明道于明嘉靖二十年转刻自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赏罢岣嵝碑亭,穿棂星门,过午门,再穿拜厅,最后来到正殿。正殿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正脊雕有飞龙,垂脊立有神兽,行行筒瓦齐整,层层斗拱繁杂,红墙高立,朱红色雕花长门连排,上层殿檐下悬“享殿”蓝底金字竖匾,抱柱上挂一副黑漆楹联。
踏石阶,登七重月台,迈木门槛入殿。殿正中设神龛,供奉“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龛顶端涂金雕花,正中挂金字牌匾“德配乾坤”,两旁挂“奠安海宇”和“宁济民生”横匾。殿内余处空空荡荡,些许红漆圆柱直立,根根柱上挂着黑底金字楹联。
置身如此肃穆庄严又有些空阔的殿堂,我和友人突然觉得自己的渺小,一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几乎不约而同地脱口道:愿圣君佑我华夏,保国泰民安,护社稷苍生,直到万世!
正殿旁有两座配殿,主要陈列历代的告祭碑文和重建大禹陵享殿碑记。友人古文功底扎实,不肯错过任何一段碑文,品读咂摸之态,认真而虔诚。我老眼昏花,大多难以辨识,意兴索然踱出殿外。殿左侧现一小门,门外翠竹青青,一条石阶小路蜿蜒上山。
招呼友人出门,说,手持木耜(音sì,类似今天的铁锹和铧)、脚踏巨舟的大禹就傲然屹立在石帆山顶。友人眼眸一亮随即暗淡下来。那可是向上近九百六十级石阶的山路啊,长途旅行的疲惫,加上年老气衰,身不由心,于是只得望着山路一声叹息。
也罢,我们已然了解见证了大禹治水的艰辛伟大以及立国的丰功伟绩,感悟到了历史和传说的交融之美,此行无憾。那么,告别大禹陵前,面对满山的茂竹老树,就一起高声朗诵南宋词坛名家吴文英的《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
幽云怪雨,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