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修行”成了一个时髦词汇,什么事情都可以和修行靠上边。一人食是修行,恋爱是修行,婚姻是修行,跑步是修行,健身是修行,旅行是修行,睡觉是修行……
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入佛入道,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居于庙宇,斩断青丝,六根清净,青灯古佛,不思万劫千生,只道阿弥陀佛,这才是修行。
可我们也看到,有多少看似一身清净的大师只是空有其身,脑袋空空,招摇撞骗,而有的人表面喝酒吃肉,徜徉于红尘,但却已将世间之事了然于心。
我有一个朋友,被佛教教义打动,迷上了佛教。辗转得知法门寺有俗家弟子修行计划,便报名参加了。在寺院里住了半个月,跟随寺院师傅学习诵经念佛,同吃同住同修行,离开时已是佛门俗家弟子。
他在佛门里怎么修行的我不得而知,但是自他回来后,却成了一个狂热的传教士。见人就会说起自己是俗家弟子这件事,并夸夸其谈自己的修行经历,接着开始宣扬佛法,只要对方稍稍显示出一点点兴趣,他便要介绍人家去寺院去了。
我不知道他在寺院的半个月是如何学习修行的,我也不知道佛教或者别的什么教派是如何看待修行的。可是我知道,他所表现的只是以修行者之名而大行世俗社会之道,我不认为这就是修行。
我认为,当一个人用心感受自己、关心自己,那才是修行的开始。
修行的时髦,是人们对现实社会浮躁的反抗。人们希望在喧嚣的世界里有自己的一丝宁静,有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反思自己。
南怀瑾说过: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这是一种置身于世界,不自我弃绝的精神状态。
我知道有的人年纪轻轻却好像已经死了,不是因为他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工作、过着雷同的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再没有思考过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人生。而更多的人身处尘世,坚持着、执着着,不放弃自我的提升与沉淀,即使做着同样的事,却总有新鲜的收获与回报。
不是只有佛或道,或者别的什么宗教才可以修行,现代生活仍然有很多可以修行的方法,有很多已经是一种大众生活方式。
跑步
穿上运动服,换上跑鞋,不需要别的什么器材,不需要同伴,不需要对手,就自己一个人,一步一步往前跑,将注意力集中在跑步时迈出的脚步或者微喘的呼吸,看着自己走过的风景和不断累积的公里数,身体机能逐渐增强,同时,意志力也不断强大。
瑜伽
不执著于每一个姿势和体位是否标准,不强行逾越极限使身体痛苦。只需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舒展筋骨,专注于每一次呼气和吸气,放缓动作,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愉悦,享受精神与心灵的融合。
阅读
在一个安静的属于自己的阅读小天地里,保持舒适的坐姿,设定柔和的光线,泡一杯沁人心脾的绿茶,让自己沉浸在文字里,你甚至会忘记自己身处何处,让书籍的触感与纸香气包围自己。
素食
远离煎炸烤涮,告别大鱼大肉,放松自己的味蕾,感受属于大自然的味道,清新且新鲜,让身体更轻盈更舒畅。
除此之外,品茶、插花、练字、练太极拳、登山、行走等等都是我们身处世俗中修行的方式。而这样的修行比远离世俗的修行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成就自我。
因为我们本就是社会人,我们不光是我们自己,自出生以来,所有我们接触的、经历的、拥有的、舍弃的一起共同成就了我们自己,要审视自己,要自我修行,那就离不开这些造就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