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之《谈修养》——谈立志

继续昨日的工作。

今日所读篇章为《谈立志》。

读此篇时就感觉自己又上了一堂思想品德教育课。大道理我都懂,然而其中也颇有些可取之处。

首先是朱光潜先生谈起了『烦闷』和『消沉』的区别。

烦闷是抗战前的青年心理的普遍状态。之所以烦闷,是因为那时的年轻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那时的年轻人有大志,但稍显『志大才疏』,稍微与现实碰撞,就会焦躁,进而失望或苦闷。

消沉是抗战时青年们的心理普遍状况。这倒是很奇怪,朱光潜先生已经在前文中写出了抗战必胜,那为何年轻人心中困苦堕落如此?

朱光潜先生没有写出原因,只是对抗战时期的年轻人心理状况描述如此:『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这些都是由于年轻人的立志问题。额!一说起『立志』这个词,我脑海中首先想起的就是考研时政治课上的那些东西,心理阴影不小。

闲话少说,朱光潜对年轻人怎样励志,有两点建议,我觉得可谓有所启发。

第一,引自卢梭的《爱弥儿》,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的确如此,我不时就有这种感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样的人生状态是怎么样都不幸福的。

第二,『三此主义』。这原本是朱光潜先生自己的信条。所谓『三此』,就是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大意即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不推诿于他人。

此时,就是从当下出发,此时能做的事情,决不拖延到将来。

此地,类似于此时,也表示当下情境。

由此三条,朱光潜先生认为虽然这没有什么浪漫情调,但终究不会误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