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教会孩子合理分享?

谚语有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管是出于礼貌,还是出于其他的期望,家长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会分享,将食物、玩具等和家人、伙伴一起分享。分享是一种美德,让孩子学会分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对孩子多加引导。

分享,指的是把自己手中的东西与他人一起使用的行为。而所分享的东西,从存在形式上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如何教会孩子去分享呢?

有育儿专家指出,2至3岁时,是孩子确定你、我、他之间的联系,产生自我意识和物权观念的重要时间段,这个时候不适宜强迫孩子做出分享行为,否则对孩子自我意识和物权观念的养成是极其不利的。并且,分享作为一种美德,不应该强迫孩子进行分享,这样会使分享变质。专家认为,教孩子分享应该遵循这4个原则:

1.分享行为是孩子的自愿行为,是孩子行使自我意志的结果;

2.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做出分享的行为,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

3.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不要碍于面子,对孩子进行数落;

4.教孩子分享,应该循序渐进。

专家解释说,家长强迫孩子做出的分享,不仅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还容易让孩子反感分享。为了让孩子学会分享,可以从精神层面着手。孩子还小,他们需要一个地方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个时候,家长在排解孩子情绪,分享孩子喜悦的时候,就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分享,多问孩子:“什么事让你这么(不)开心,快告诉爸爸(妈妈)!”从情绪的分享,继而转向一些与孩子联系比较弱的事物,比如说孩子已经用不上的衣物,或者是不喜欢的玩具,这部分事物是比较容易让孩子与他人分享的。当孩子比较乐于与人分享之后,再教孩子将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喜欢玩的玩具和他人分享。合理的选择分享的事物,让孩子学会分享,这样更有效。

在教孩子分享时候,需要顾及孩子的情绪,要知道心情愉悦的孩子是更倾向做出分享行为的。你还需要留意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物权观念非常强的孩子,在幼儿时期不易做出分享的行为。引导孩子分享时,不宜一次让孩子分享过多的事物,对于刚建立物权观念的孩子来说,这容易让他恐慌,孩子会误认为家长要把他所有的东西都分享出去。

想要教孩子分享,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孩子不愿意和陌生的孩子分享玩具,但如果是熟悉的小伙伴,他可能会十分愿意;孩子这会不愿意分享,过一会可能就愿意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一直不愿意与人分享,那可能是你没教对,试着换一种方法,让孩子慢慢学会分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