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代码和运行时数据是存储在内存中的,由CPU来调用执行,涉及到数据交换的地方,通常有磁盘、网络等,这时就需要用到IO接口——IO=Input/Output = 输入和输出(针对内存),Input=写入内存,Output = 从内存读出。
比如你打开浏览器,访问新浪首页,浏览器这个程序就需要通过网络IO获取新浪的网页。浏览器首先会发送数据给新浪服务器,告诉它我想要首页的HTML,这个动作是往外发数据,叫Output,随后新浪服务器把网页发过来,这个动作是从外面接收数据,叫Input。所以,通常,程序完成IO操作会有Input和Output两个数据流。当然也有只用一个的情况,比如,从磁盘读取文件到内存,就只有Input操作,反过来,把数据写到磁盘文件里,就只是一个Output操作。
IO编程中,Stream(流)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可以把流想象成一个水管,数据就是水管里的水,但是只能单向流动。Input Stream就是数据从外面(磁盘、网络)流进内存,Output Stream就是数据从内存流到外面去。对于浏览网页来说,浏览器和新浪服务器之间至少需要建立两根水管,才可以既能发数据,又能收数据。
由于CPU和内存的速度远远高于外设的速度,所以,在IO编程中,就存在速度严重不匹配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要把100M的数据写入磁盘,CPU输出100M的数据只需要0.01秒,可是磁盘要接收这100M数据可能需要10秒,怎么办呢?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是CPU等着,也就是程序暂停执行后续代码,等100M的数据在10秒后写入磁盘,再接着往下执行,这种模式称为同步IO;另一种方法是CPU不等待,只是告诉磁盘,“您老慢慢写,不着急,我接着干别的事去了”,于是,后续代码可以立刻接着执行,这种模式称为异步IO。
所以同步和异步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等待IO执行的结果。很明显,使用异步IO来编写程序性能会远远高于同步IO,但是异步IO的缺点是编程模型复杂。
注意,本章的IO编程都是同步模式,异步IO由于复杂度太高,后续涉及到服务器端程序开发时我们再讨论。
【一】文件读写
读写文件是最常见的IO操作。Python内置了读写文件的函数。
因为在磁盘上读写文件的功能都是由操作系统提供的,现代操作系统不允许普通的程序直接操作磁盘,所以,读写文件就是请求操作系统打开一个文件对象(通常称为文件描述符),然后,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从这个文件对象中读取数据(读文件),或者把数据写入这个文件对象(写文件)。
【1】读文件
要以读文件的模式打开一个文件对象,使用Python内置的open()函数,传入文件名和标示符:
标示符'r'表示读,如果存在,我们就成功地打开了一个文件;如果文件不存在,open()函数就会抛出一个IOError的错误,并且给出错误码和详细的信息告诉你文件不存在
如果文件打开成功,接下来,调用read()方法可以一次读取文件的全部内容,Python把内容读到内存,用一个str对象表示:
>>> f.read()
'Hello, world!'
最后一步是调用close()方法关闭文件。文件使用完毕后必须关闭,因为文件对象会占用操作系统的资源,并且操作系统同一时间能打开的文件数量也是有限的:
>>> f.close()
由于文件读写时都有可能产生IOError,一旦出错,后面的f.close()就不会调用。所以,为了保证无论是否出错都能正确地关闭文件,我们可以使用try ... finally来实现:
try: f=open('C:/Users/DELL/Desktop/1.py','r')
printf.read()
finally:
if f:
f.close()
但是每次都这么写实在太繁琐,所以,Python引入了with语句来自动帮我们调用close()方法:
with open('C:/Users/DELL/Desktop/1.py','r')as f:
print f.read()
调用read()会一次性读取文件的全部内容,如果文件有10G,内存就爆了,所以,要保险起见,可以反复调用read(size)方法,每次最多读取size个字节的内容。另外,调用readline()可以每次读取一行内容,调用readlines()一次读取所有内容并按行返回list。因此,要根据需要决定怎么调用。
如果文件很小,read()一次性读取最方便;如果不能确定文件大小,反复调用read(size)比较保险;如果是配置文件,调用readlines()最方便:
for line in f.readlines():
print(line.strip())# 把末尾的'\n'删掉
①file-like Object
像open()函数返回的这种有个read()方法的对象,在Python中统称为file-like Object。除了file外,还可以是内存的字节流,网络流,自定义流等等。file-like Object不要求从特定类继承,只要写个read()方法就行。
StringIO就是在内存中创建的file-like Object,常用作临时缓冲。
②二进制文件
前面讲的默认都是读取文本文件,并且是ASCII编码的文本文件。要读取二进制文件,比如图片、视频等等,用'rb'模式打开文件即可:
>>> f = open('C:/Users/DELL/Desktop/1.jpg','rb')
>>> f.read()'\xff\xd8\xff\xe1\x00\x18Exif\x00\x00...'# 十六进制表示的字节
③字符编码
要读取非ASCII编码的文本文件,就必须以二进制模式打开,再解码。如果手动转换编码嫌麻烦,Python还提供了一个codecs模块帮我们在读文件时自动转换编码,直接读出unicode:
import codecs
withcodecs.open('C:/Users/DELL/Desktop/1.txt','r','gbk') as f:
f.read()# u'\u6d4b\u8bd5'
【2】写文件
和读文件一样,唯一区别是调用open()函数时,传入标识符'w'或者'wb'表示写文本文件或写二进制文件:
>>> f = open('C:/Users/DELL/Desktop/1.txt','w')
>>> f.write('Hello, world!')
>>> f.close()
可以反复调用write()来写入文件,但是务必要调用f.close()来关闭文件。当我们写文件时,操作系统往往不会立刻把数据写入磁盘,而是放到内存缓存起来,空闲的时候再慢慢写入。只有调用close()方法时,操作系统才保证把没有写入的数据全部写入磁盘。忘记调用close()的后果是数据可能只写了一部分到磁盘,剩下的丢失了。所以,还是用with语句来得保险:
with open('C:/Users/DELL/Desktop/1.txt','w')as f:
f.write('Hello, world!')
要写入特定编码的文本文件,请效仿codecs的示例,写入unicode,由codecs自动转换成指定编码。
【二】 操作文件和目录
如果我们要操作文件、目录,可以在命令行下面输入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命令来完成。比如dir、cp等命令。如果要在Python程序中执行这些目录和文件的操作怎么办?其实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只是简单地调用了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函数,Python内置的os模块也可以直接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函数。
打开Python交互式命令行,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os模块的基本功能:
>>> import os
>>> os.name# 操作系统名字'nt'
如果是posix,说明系统是Linux、Unix或Mac OS X,如果是nt,就是Windows系统。
要获取详细的系统信息,可以调用uname()函数:
>>> os.name()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 line 1, in os.name() TypeError: 'str' object is not callable
注意uname()函数在Windows上不提供,也就是说,os模块的某些函数是跟操作系统相关的。
【1】环境变量
在操作系统中定义的环境变量,全部保存在os.environ这个dict中,可以直接查看:
要获取某个环境变量的值,可以调用os.getenv()函数:
>>> os.getenv('PATH') 'C:\\ProgramData\\Oracle\\Java\\javapath;C:\\WINDOWS\\system32;C:\\WINDOWS;C:\\WINDOWS\\System32\\Wbem;C:\\WINDOWS\\System32\\WindowsPowerShell\\v1.0\\;C:\\Program Files (x86)\\jdk-8u45-windows-x64.exe\\bin;C:\\Program Files (x86)\\jdk-8u45-windows-x64.exe\\jre\\bin;D:\\python;C:\\Users\\DELL\\Desktop\\Scripts\\;C:\\Users\\DELL\\Desktop\\;C:\\Users\\DELL\\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Apps;'
【2】 操作文件和目录
操作文件和目录的函数一部分放在os模块中,一部分放在os.path模块中。查看、创建和删除目录可以这么调用:
>>> os.path.abspath('.') # 查看当前目录的绝对路径
'D:\\python.2.7'
#在某个目录下创建一个新目录
>>> os.path.join('D:\\python.2.7', 'testdir')# 首先把新目录的完整路径表示出来
'D:\\python.2.7\\testdir'
>>> os.mkdir('D:\\python.2.7\\testdir') # 创建一个目录
>>> os.rmdir('D:\\python.2.7\\testdir') # 删掉一个目录
把两个路径合成一个时,不要直接拼字符串,而要通过os.path.join()函数,这样可以正确处理不同操作系统的路径分隔符。在Windows下会返回这样的字符串:
part-1\part-2
同样的道理,要拆分路径时,也不要直接去拆字符串,而要通过os.path.split()函数,这样可以把一个路径拆分为两部分,后一部分总是最后级别的目录或文件名:
>>> os.path.split('/Users/michael/testdir/file.txt')
('/Users/michael/testdir','file.txt')
os.path.splitext()可以直接让你得到文件扩展名,很多时候非常方便:
>>>os.path.splitext('/path/to/file.txt')
('/path/to/file','.txt')
这些合并、拆分路径的函数并不要求目录和文件要真实存在,它们只对字符串进行操作。
文件操作使用下面的函数。假定当前目录下有一个test.txt文件:
>>>os.rename('test.txt','test.py') # 对文件重命名
>>>os.remove('test.py') #删掉文件
但是复制文件的函数居然在os模块中不存在!原因是复制文件并非由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调用。理论上讲,我们通过上一节的读写文件可以完成文件复制,只不过要多写很多代码。
幸运的是shutil模块提供了copyfile()的函数,你还可以在shutil模块中找到很多实用函数,它们可以看做是os模块的补充。
最后看看如何利用Python的特性来过滤文件。比如我们要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所有目录,只需要一行代码:
>>> [xforxinos.listdir('.')ifos.path.isdir(x)]['.lein','.local','.m2','.npm','.ssh','.Trash','.vim','Adlm','Applications','Desktop', ...]
要列出所有的.py文件,也只需一行代码:
>>> [xforxinos.listdir('.')ifos.path.isfile(x)andos.path.splitext(x)[1]=='.py']['apis.py','config.py','models.py','pymonitor.py','test_db.py','urls.py','wsgiapp.py']
so 贴心!
【三】序列化
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所有的变量都是在内存中,比如,定义一个dict:
d =dict(name='Boffin', age=20, score=88)
可以随时修改变量,比如把name改成'Bob',但是一旦程序结束,变量所占用的内存就被操作系统全部回收。如果没有把修改后的'Bob'存储到磁盘上,下次重新运行程序,变量又被初始化为'Boffin'。
我们把变量从内存中变成可存储或传输的过程称之为序列化,在Python中叫pickling。序列化之后,就可以把序列化后的内容写入磁盘,或者通过网络传输到别的机器上。反过来,把变量内容从序列化的对象重新读到内存里称之为反序列化,即unpickling。
Python提供两个模块来实现序列化:cPickle和pickle。这两个模块功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cPickle是C语言写的,速度快,pickle是纯Python写的,速度慢,跟cStringIO和StringIO一个道理。用的时候,先尝试导入cPickle,如果失败,再导入pickle:
try:
import cPickle as pickle
except ImportError:
import pickle
Pickle的问题和所有其他编程语言特有的序列化问题一样,就是它只能用于Python,并且可能不同版本的Python彼此都不兼容,因此,只能用Pickle保存那些不重要的数据,不能成功地反序列化也没关系。
【1】JSON
如果我们要在不同的编程语言之间传递对象,就必须把对象序列化为标准格式,更好的方法是序列化为JSON,因为JSON表示出来就是一个字符串,可以被所有语言读取,也可以方便地存储到磁盘或者通过网络传输。JSON不仅是标准格式,并且比XML更快,而且可以直接在Web页面中读取,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