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带着不满两岁五个月的墨宝去了趟西安。
这是我第二次去,第一次是九年前。
初次遇见,让我见识了西安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
此次探寻,却让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回来的路上,我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回想,光环即牢笼。
身处沙漠,常仰望绿洲;可身处绿洲呢?常不思远行。
所以,我宁愿,身处文化的荒漠,时时保有一颗向往绿洲的心。
历史与文化,是曾经的荣耀在闪光,但,现在呢?西安,你的活力在哪里?
我看到绿化带有许多树和花,可是我也听到一个又一个出租车师傅对交通政策、规划、收入的抱怨。
我看到博物馆前排队的长龙和为降温喷洒的水雾,可也看到小摊小贩的兜售和无人提示如何快速购票参观的尴尬。
我看到有网络购票的队列,可惜鲜有人排队,原来是需要登录博物馆官网才可以申请,可这明明是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我看到有工作人员站在队伍的最后举着牌子,上面写着今日门票已发放完毕的字样,我也觉得惊奇,为什么不在大门口直接放置一个指示牌,或者安装一个LED屏幕进行醒目的公示呢?
我听到卖水的大婶说,可以直接去售票处买票就可以进去了,就决定抱着孩子去试试。果然如此,买了观看珍宝展的门票就可以直接越过长达500米的长龙进去参观,而这个售票处前的人竟少的可怜!我几乎到了那里就买到了票,真不知道那在炎炎烈日下苦苦排队的外国友人此刻内心是怎么样的心情。我一个中国人都费尽周折才知道如何尽快购票,他恐怕是没办法逃掉暴晒至少半小时的酷刑了。
珍宝真的美,可是体验真得很让人崩溃。
被誉为仅次于故宫博物院的的博物馆,竟然没有自动售货机,也没有休息的长椅,黑压压的人坐在地上和台阶上休息,简直就像春运时的火车站。
我也真的是醉了。
作为一个古都,西安真的名至实归。
可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我觉得西安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它,够老,有资历,如今却有了些倚老卖老老态龙钟的架势,让我心里竟生了些厌烦。
光环,是一种标签,也是一种期望,我们不自觉的束缚了手脚,保持着别人希望看到的样子。可这同样带来了副作用,比如沉闷、保守、不思创新、不善改变、缺乏活力。
刻意地把所有的建筑都弄得古香古色,我觉得这不是城市应有的面貌,这只是在讨好游客的眼睛。
一处风景细细描画,有点睛之妙;铺天盖地的粉饰,审美就会疲倦。
西安如是,开封如是,伦敦亦如是。
我从未去过伦敦,可是我在书中读到过它。
我喜欢卷福,喜欢抖森,喜欢哈利波特,喜欢霍比特人,可是我不喜欢伦敦。
《旅行的艺术》的作者阿兰·德波顿也不喜欢自己日日生活的伦敦。
他在书中写到,他到了阿姆斯特丹,竟然只为机场的一个设计简约人性化的指示牌心动不已,因为在自己国家的指示牌上看到的只有怀旧的色彩,不会如此鲜亮醒目,更不会加上其他语言的提示。
他甚至在一幢红砖公寓前驻足,内心产生强烈的渴望,希望能在这座公寓里度过余生。只因这样的建筑让他感到节制之美。
“在伦敦,建筑物的前门通常倾向于模仿古代庙宇的外观,而在阿姆斯特丹,人们坦然面对生活,他们避免在建筑中采用石柱和石膏,选择的是整齐而不加任何装饰的砖石。这里的建筑最好的体现了现代意识,予人以整饬、干净、明亮的感觉。”
我在书中这幢公寓的照片上写上了这样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种房子,简洁、明亮,让人觉得宁静、敞亮又不孤独,不像伦敦的压抑,又不似美国的拒人千里。
因此,当他写道“我从巴巴多斯回到伦敦,发现这座城市依然固执的拒绝改变。返回伦敦使我感到绝望,我注定要在这个可怕的城市生活下去。在这个地球,恐怕没有几个地方比这里更糟了。“我真切的能够感受到他的状态,似乎身在一个看似荣光却阴沉压抑的牢笼。
再古老的城市,也应有蓬勃的活力,青春的灵魂。
就像一个人,哪怕皱纹密布,也应有一颗年轻的心。
可太多的历史文化,被人为地、强行地、以偏概全地、成为了某些城市的唯一标签。
虽够响亮,却太过单调。虽够美丽,却不够自然。
相比而言,少林寺却能持续不断地打造出生命力、生产力,成为中国文化里最具时代感的文化名片。
这其中的差异,值得深思。
人也是如此。
我看到许多看似拥有很多东西的人,就像这西安,有着皇朝的身世,却不愿做出融入时代的改变。
权势、身世、背景、财富,让许多年轻人着锦衣华食的优越生活,却也让他们更加固执、保守,像极了仿古建筑,虽然看起来很有来头,却让人觉得有种与年龄不相符的陈腐和压抑。
电影《Flipped》里,年幼的Juli对帅气的Bryce一见倾心、爱慕数年,却在发觉他怯懦自私、虚有其表之后,对他逐渐疏远,不再理会。
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个场景。
Juli看着高大的梧桐树赞叹道,我觉得这棵树在这个光线下特别的美。
Bryce自作聪明的说,如果你说的美,是特别丑的话,我很赞同。
Juli站在校车的上车门那里回头说了一句,你眼神有问题,我真为你感到遗憾。
虽然Bryce在爷爷的提醒下,最后终于撕下自己冷漠、固执、怯懦、虚伪的面具,爱上了真诚善良、充满活力、内心丰富而强大、如彩虹般绚丽的Juli,开始追求一种真实、不粉饰的人生。
可我知道,太多的城市历经世纪风雨,依然陈旧如故、一味复古;而许多人终其一生,也从来不愿爬上梧桐树,看看不一样的日出日落。
我真为他们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