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你的内在小孩(1)—记第十六期读书会

昨天组织了第十六期读书会,阅读《原生家庭》的第九章至第十一章。这是唯一的一次,有一位爸爸参加了的活动。大家的分享很精彩,阅读的内容也很有教育意义。


                                一

这位爸爸分享到,他是独生子,从小他的妈妈就给他找私教补课。他资质一般,但是经过努力,他公费出国留学了。他给孩子的三个要求是:界限,独立,个性。


一位妈妈分享到,儿子刚上小学几天,每天回到家都很开心,儿子说去学校就像摘花瓣,学校是灯塔,老师是灯塔中的光。


一位妈妈分享到,自己有个妹妹,来自农村。从小她就是家里的希望。初中开始她就脱离父母,勤工俭学了。她工作以后,钱都寄回家。从那以后她家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各种电器都一应俱全。


她给爸爸买了两辆车,给妹妹出钱买房,置办喜酒。每次回老家,她都给所有亲戚买礼物,并会一一送礼。村里所有人都轮流来请她吃饭。后来她再回家时,就只好偷偷地回家了。这无限风光的背后,是她为了父母而活,为了荣耀而活。


一位妈妈分享到,妈妈很会鼓励人。她的额头很宽,妈妈说这是聪明,将来要当官的。不管有什么,妈妈总能找到好的点来宽慰她。受到的唯一一点伤害来自爸爸。考上大学时,爸爸不支持她去上学。


她看到通知书里有奖学金之类的,就跟爸爸说:“学费你出一半,我出一半。“大学期间,她真的拿到了所有的奖学金。毕业以后,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了。


                              二

1、亲子关系对应的行为

亲子关系对应的行为分两种,一种是顺从型行为,一种是对抗型行为。顺从型行为阻碍了孩子的独立;一直顺从的孩子,就一直在讨好父母。等到成年了,他会继续讨好父母,讨好伴侣,讨好同事,讨好朋友,讨好孩子,其他人都可以活得开心,唯独他自己无法开心。他不是为自己而活。


另一种是对抗型行为,孩子可能会大吼大叫、威胁父母,或与父母形同陌路。这是孩子在保护自己、证明自己独立的表现。


尽管两种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孩子都对父母有强烈的情感,父母仍可以继续控制他们。也就是说,孩子把父母的感受当作人生大部分决定的基础,他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父母的感受永远占据着首位,自己的人生仍由父母掌控着。


2、观念与感受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管理的ABC理论。其中A是发生的事件,B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C是看法和评价引发的情绪和行为。

本书中的观念,就是ABC理论中的看法和评价,本书的感受就是ABC理论中的情绪。也就是说,观念决定了感受,观念同样决定了行为。


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观念。那如何改变观念呢?当然是学习了。每一次学习都是在塑造价值观,价值观改变了,我们认为重要的事物变化了,那我们的感受和行为也就会跟着改变了吧。


3、选择

“我还没有”暗示着选择,而“不”或“不能”所隐含的意思是,你没有选择,你只有一条路可走。如果你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你就很可能会走极端。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也需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选择是一种权力,这是任何人都拥有的权力。即便是身陷囚牢的死刑犯,你一样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嘴角微微上扬,坦然面对一切,也可以选择带着对世界的痛恨离去……

选择,是最伟大的力量。


4、表达

表达是思考后的回应,不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我们需要在自己冷静以后,再与父母沟通,否则我们表达的内容与我们原本想要表达的会有很大差异。

表达时,我们需要同理父母,再讲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给出我们的立场。

我们需要在父母身上不断练习这个表达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以前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我是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位青少年心理辅导员,一个13岁男孩的妈妈,日记星球第2335号星宝宝袁雪芳。从2017年4月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并践行,至今已坚持写育儿践行日记1618天了。用日记记录生活,以写作成就人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