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戴、上潼人
叶上林(1776~1820),字桂岩,嘉庆庚辰(1820)进士,被绵州人视为清代绵州第一个进士。
这个第一,是有争议的。早在乾隆年间,李鼎元、李骥元兄弟相继考中进士。二李本籍罗江,活跃于乾隆中晚期及嘉庆早期,绵州州治因洪水冲决而迁于罗江,罗江遂被裁撤,两兄弟因此成了绵州人。他们考中进士,都在叶上林之先。
但绵州人并不这么看。乾隆迁州,嘉庆复州,期间只有短短三十余年,罗江还是罗江,绵州还是绵州。而李氏兄弟名气太大了,即便放在整个乾嘉文化圈里,也是耀眼的小星星。绵州虽然科第不振,但绵州文人也有傲骨,他们不愿意沾罗江的光。
与叶上林同时代的绵州举人、贵州粮储道孙文焕曾写过三首《挽叶桂岩上林进士》诗:
“蕊榜居然及我绵,羡君得第等升仙。孤寒到此谈何易,破砚埋头四十年。”
“逢人都说破天荒,簪绂无缘事渺茫。不分半途悲鵩鸟,一棺潦草锦还乡。”
“漫夸仙侣接蓬莱,二李当年只借才。百七十年君一个,几番剪纸盼重来。”
诗中“居然”“破天荒”“借才”“百七十年”诸语,无不反映出“二李不算,叶上林才是绵州第一进士”这一概念。而且,原诗夹注明确说,“李墨庄、凫塘两太史虽由州籍馆选,而实罗江人。计我朝一百七十余年捷南宫者,惟桂岩一人而已。”
一、养儿考进士,叶爸爸中了“双鲤入室”的邪
绵州东乡叶氏,祖籍湖广麻城,明初入蜀,世居梓潼叶家坝,于康熙中分脉来绵,传至第四世叶枝楠(字发荣,号窦圃)。叶枝楠苦心经营,致力于恢复明代叶家书香门第的荣光。
叶家家境殷实,叶枝楠是地方上的大善人,他信奉与人为善,积福种德,并着力践行。乾隆三十七年(1772),叶枝楠礼聘梓潼人曹国珠,教授叶氏子弟,选址、购书、筹粮,诸事独任。
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776年1月13日),叶妈妈杨氏怀胎十月,临盆之际,懵懵懂懂梦见飞凤来仪。
窦圃公将为人父,尽心尽力守了几夜,夫人分娩的时候实在来不起了,不知不觉睡着。梦中,见两条鲤鱼游进卧室,满屋生辉。那边叶夫人痛得死去活来,这边窦圃公一梦惊醒,欢喜不已:“发耀之祥,发耀之祥!”
爸爸妈妈都发梦,这个“香炉钵钵”看来不一般。后来,孩子用“凤来”作谱名,发蒙时改名“上林”。这两个名字,都是“有想法”的。
二、雨台山发蒙,没进学的邱先生是叶爸爸眼中的“潜力股”
叶上林一天天长大,窦圃公越看越喜欢,“我儿子活脱脱就是进士的胚子啊……”
于是他开始暗暗“嫌弃”此前给族里孩子们聘的曹先生。把儿子送到绵州?绵州南迁罗江,又远了好几十里,孩子太小了,不放心呢。想来想去,还是先就近读书,他想到了隔梁邱家湾的邱一亭先生。
邱一亭是乡里有名的读书人,窦圃公和邱先生有过交流。邱先生言动不苟,励志潜修,有真才实学,无奈时运不济,多年来未能进学,老大不小了还在参加童子试,被大户人家嫌弃,灰头土脸各种嘲笑,连谋生都很艰难。
窦圃公力排众议,诚心诚意延请邱先生在雨台山开馆。这雨台山,祈雨辄验,州志有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岁的叶上林正式拜在邱先生门下。“雨台是我旧巢窝,发轫云程自此过”,几十年后,他用诗歌追述当年拜师启蒙的情形。时间证明,叶爸爸眼光独到,邱先生后来成了桃李芬芳的名师。
叶上林在邱先生的指导下,诵经、读史、习字、作文,循序渐进。
邱先生自己也无日不求上进,乾隆五十三年(1788),终于摘掉“老童生”帽子,考进州学,成为秀才。叶枝楠深感雨台山太过简陋,委屈了先生,于是改于马鞍寺设馆,续聘邱一亭教授子弟。
“踏遍雨台又马鞍”,叶上林十四岁那年,随邱先生离开雨台山,转赴马鞍寺,继续求学。雨台山留给叶上林满满的回忆,是学生的出发地,老师的转折点。
三、从书本、伙食,到赴考,亲力亲为,可怜慈父心
窦圃公培养儿子,用心专一,但不是只盯着自己的儿子。这个踏实认真的男人,相信行善积德能给儿子种下福分,只要是有利办学的事,他从不吝啬。他施舍功德于寺庙;请匠人置办床铺、桌凳、笔墨,改善读书环境;请邱先生开书单,照单买书,为了节省成本,他亲自装订。他也有私心,有时遇上好的手抄本,总是果断买下,留给儿子。
马鞍寺是寄宿式学馆,窦圃公担心儿子体质弱,营养跟不上,又厚交住持通月老僧,托他加以照料。老僧日开三厨,爨火烹藜,悉心操持。
读书期间,先生管理严格,叶上林很少回家。叶窦圃公支持先生的教学,规定叶上林一月只能回家一次,他勉励儿子说:“儿要发愤自立,切不可懒散无恒,只需天不管,地不管,伏案用功而已。”
某年端午,为了不影响儿子学业,窦圃公带着艾草香粽来到学馆,父子俩在书馆过了一个特别的端午节。
一年又一年,读经学礼,穷经史之奥义,绎古文之本源,叶上林进步明显。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参加梓潼县试,考中秀才。
同年七夕,窦圃公载粮来馆,归途遇魏城河水涨,人马坠水,幸马儿奋力跃起,免遭一难,狼狈至极的叶公竟欢喜道:“天意啊!我儿还需要我。”
慈父的期许,令叶上林平添压力。乾隆五十六年(1791)五月,州试在即,叶上林患得患失,不愿赴罗江应试。邱先生百般鼓励,称叶上林所作文章,罕有人及,一旦赴考,必得案首(即第一名)。窦圃公苦口婆心,告以双鲤入室之梦,又鼓励儿子到更高的平台一试身手,不应该安于现状,训蒙到老。
终于,叶上林鼓足勇气,前往罗江应试。考试的结果,一如邱先生所料,叶上林考取州试第一。
四、中举人、中进士,叶上林把父亲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州试后,叶上林很快补廪,就此完成了对恩师邱一亭的“超车”,邱先生对叶上林最后的教导是:读书如掘井,多掘数井不如老守一井。这是告诉叶上林做学问要专注,叶上林在经学上造诣尤深,与邱先生的悉心培养,不无关系。
乾隆五十九年(1794),叶上林做了一个“梦中梦”。梦中,老父须发皆白,蹒跚来馆,对叶上林说,他梦见儿子高中举人了。
儿子中举人、中进士,是叶枝楠孜孜不倦追逐了二十余年的梦。嘉庆四年(1799),望子成龙的窦圃公带着未竟的梦想下世。
嘉庆五年(1800)二月,乡里为白莲教乱扰及。叶上林奉母杨氏避难于西村崖腹,期间犹“倚石读书不辍”。窦圃公去世后,家境渐窘,叶上林往往白天务农,晚上读书。为了奉养母亲,供养弟弟,他必须在科举这一条窄径上奋力前行,不敢懈怠更不能放弃。
嘉庆十三年(1808)秋,叶上林终于考中第三十二名举人。中举之后,绵州知州徐士林亲自宴请,谆谆慰勉,寄予厚望。亲朋好友登门贺喜,一时风光无限。
举人是进士的“中点”,也是很多读书人的“终点”。通算下来,此时距开蒙读书,已经二十八年,距父亲去世,也已九年,支撑着一个穷书生苦苦奋斗直至成功的,还是梦想。这梦想,已经由父亲的梦想变成了他自己的梦想。
叶上林名声渐起,他结识了中江刘体仁、安岳王炳瀛等意气相投的朋友,大家在学问上互相砥砺,共同进步;同时,他仍沿袭邱先生的路子,课读以维持生计,只不过他的水平已经进入更高的层次。剑州李时荣、梓潼刘冕、绵州唐汝明等远近闻名的读书人,纷纷拜在他的门下。
从叶上林的诗“几番潦倒阻鹏程”来看,他考进士并非一帆风顺。
三年一比,又赶上两次恩科,嘉庆十三年至二十五年之间,有六次会试,除了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会试,因故未赴,其他几次,他都参加了。
好友刘体仁、王炳瀛、朱斗南相继考中,自己一次次落榜,这种落差,对于满腹经纶的叶上林打击尤深;家境窘迫,赴考难免借贷,别人出行看山,叶上林不用看,身上背着。
所幸,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会试,叶上林把握住了机会,考中三甲第一百一十六名进士,在进士榜上,是通榜第二百一十九名。
历时十二年,跃上龙门,对于叶上林来说,太漫长了。
五、造化弄人,叶上林是最凄惨的读书人
叶上林中式而未仕,返乡途中,病逝于西安旅邸。
“金榜题名”,本是古人“四大喜事”最大一喜,但叶上林多年来辛苦持家,艰难赴考,透支了健康。尤其连续两年滞留在外,参加会试,入场时已是病入膏肓,以强弩之末,考中进士,使两代人的梦想成真,这种执著奋斗的精神足以感动所有在皓首穷经的道路上奋斗的读书人。
这,或许正是绵州人尊他为“第一进士”的原因。
【后记】
吾友李戴,名友良,氏陈,以蜂积蚁攒之事功,采辑桂岩进士资料,蔚然可观。友良本业算学蒙师,擅加不擅减,吾试为庖代,聊志乡先贤之大略。古殊今异,不足为外人道也。上潼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