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受于科学知识水平的局限,人们并不懂得太多生物学知识,往往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单纯的脑内分析,因而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而其中一些结论又会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俗语或者成语,变成一种文化流传至今。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其中几个较为有名的案例。
一、望月兔与兔崽子
《木兰辞》的最后一句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兔子因为繁殖器官很隐蔽的缘故,单纯从外表上很难区分公母。同时还因为兔子没有固定发情期,交配时间非常迅速等缘故,导致人们很难发现它们的交配行为,甚至很多专门捕猎兔子的猎人都没有见过。于是古代便有了一种奇怪的说法。
元朝人戴起宗在为《紫阳真人悟真篇注》做疏的时候写道:“天下之兔皆牝,唯月中兔皆牡,兔望月成孕,故知月兔属阳。”而更早的晋朝人张华在《博物志·物性》中说:“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旧有此说,余目所未见也。”
过去有一部分古人认为地上所有的兔子都是母的,只有月亮里的那只才是公兔。兔子都是望月而受孕,并且孩子是从嘴里吐出来的——这大概是见到兔子吐毛球以及在受到惊吓时会吃掉幼崽等现象产生的误解,所以兔子的兔真的是从呕吐的吐而来,《封神演义》里的周文王吐子应该是根据这种说法创作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会用“兔崽子”这个词来骂孩子了。按照古人的说法,所有的兔子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爹,那么说你的孩子是兔崽子,就因为着他们的现在的父亲不是自己亲生的父亲,也就是说那个孩子是野种,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家中的父亲被人戴了绿帽子。
二、蝗虫化虾
蝗灾是十分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古人因为不知道蝗虫的习性和蝗灾的诱发原因,对于这种经常铺天盖地出现的虫子十分畏惧,甚至还有拜祭蝗神的。
蝗虫大多都是将卵产在土中,如果土地含水过多那么大部分虫卵和若虫就会被淹死,但是如果土地干旱则会有较多蝗虫孵化,这也是为什么蝗灾往往会伴随旱灾出现的原因。
然而古人只观察到旱季蝗虫大量出现,又因为蝗虫与虾有很多共同点(同属节肢动物,头和触角分节,经常成群出现,二者的卵也很相似),于是便有了蝗虫与虾互相转化的说法。
宋人陆佃在《埤雅》说:“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也在《记纂渊海》中写道:“有蝗化为鱼虾”。而李昉的《太平御览·虾门》更是记载说:“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当然这些都属于臆想,并没有确实根据。虽然二者在生物学上同属于节肢动物门,但蝗虫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而虾属于甲壳亚门十足目,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螟蛉子
古代称义子为“螟蛉义子”或者“螟蛉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子、干儿子。
之所以会如此称呼是因为人们观察到蜾蠃(细腰蜂)经常会将螟蛉(双带夜蛾)的幼虫(稻青虫)带回自己的巢穴中,因此便误以为蜾蠃没有孩子,都是喂养螟蛉作为自己的孩子。
古人观察到这种现象非常的早,《诗经·小雅·小宛》中便提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在这里作者便用螟蛉子的例子告诉他的兄弟们,如果你们弃养自己的孩子,那么便由他来照顾。
然而这仍旧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一个物种没有后代的话它早就灭亡了。实际蜾蠃是一种寄生蜂,它们将螟蛉等幼虫带回自己巢穴的目的是将卵产在这些虫子的体内用以喂养自己的孩子。所以螟蛉子其实不是抱养,而是绑架。
四、鸳鸯与忠贞
鸳鸯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名鸟了。因为它们经常成对出现,所以渐渐被赋予了忠贞不渝的美德,被人们用来比喻恩爱夫妻(不过早期也有用来比喻兄弟的)。
诗经中就有《鸳鸯》一诗,前四句写道: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汉末大儒郑玄就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写道:“匹鸟,言其止则相耦(偶),飞则为双,性驯耦也。”
因为鸳鸯经常成双结对,所以又被古人称为“匹鸟”。
晋代人崔豹在《古今注·鸟兽》中写到:
“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疋鸟。”
此外其他关于鸳鸯的诗句历代都多不胜数。比如李商隐的鸳鸯:
“雌去雄飞万里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
宋代梅尧臣的《依韵和徐元舆读寄内诗戏成》:
“鸳鸯同白首,相得在中河。水客莫惊笑,云间比翼多。”
不过最有名的可能是电影《倩女幽魂》中一幅画上的诗: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然而无论古人和今人对鸳鸯寄予了多么美好的期待,都是和鸳鸯的习性不符的。实际上鸳鸯和大多数鸟类一样,发情期就会求偶,然后交配产卵,等到将卵孵化之后便会各自离去,来年会寻找新的同伴。唯一有些不同的就是它们在交配期总是成双结对地出现。
古人尤其是大多数文人并不会分辨出每只鸳鸯的不同,分不清楚今年的这只有没有换伴侣,所以就一厢情愿地给它们按上了模范夫妻的名号。
不过近年来有学者考证说现在的鸳鸯和古代的鸳鸯并不是同一个物种。据说唐代以前人们口中所说的鸳鸯其实是赤麻鸭,而将现在的鸳鸯称之为“鸂”。后来因为两者相近(我也没看出来它们怎么相近),就将鸂称之为“紫鸳鸯”,后来有意无意地省略了前面的字,就将其称之为鸳鸯,到了清代以后就彻底鹊巢鸠占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还真的就错怪古人了,因为赤麻鸭的确是固定配偶的鸟类。不过这种说法也遭到一些质疑,尤其是有一点反对意见我比较支持,那就是鸳鸯这个词就和凤凰一样,是鸳指雌鸟而鸯指雄鸟,两者应该是有较大区别的。这一点在如今的鸳鸯身上可以有明显的体现,但是赤麻鸭的雌雄差异并不大。
五、鸨鸟与鸨母
鸨鸟通常是指是鹤形目鸨科的鸨属的大鸨。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大型鸟类,据说目前我国仅存200多只,而在英国已经灭绝。
然而这个在匈牙利被奉为国鸟的物种,在我国的文化中却成了“淫乱”的象征。我们所知的“鸨母”,“老鸨子”等赋予妓院老板娘的称号,其意义就是由对于鸨鸟的错误认知而来。
我国对于鸨鸟的记载早已有之,《诗经》中就有《鸨羽》一篇。这是一篇讽刺晋国政治黑暗的文章,与鸨鸟的习性并无关系。汉代大儒郑玄在为这首诗做注时写道:“鸨音保,似雁而大,无后指。”《毛诗鸟兽疏》云:“鸨似雁而虎文也。”
《说文解字》中对“鸨”字的解释是:“鸨,鸟也。肉出尺胾。”意思是这种鸟有很多肉,也是说它的体型很大。
后世很长一段时期对这种鸟的说明也都沿用了上面两种说法,只是在一些传闻中赋予了它变化的能力,比如《搜神记》中提及:“鸨之为獐也,自无知而化为有知,而气易也。”意思是鸨鸟和獐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类似于前文提到的“蝗虫化虾”。
真正将鸨鸟与妓女联系到一起的是宋代人朱权的《丹丘先生曲论》。当中写到:“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文;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
成书于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中也说道:“鸨鸟为众鸟所淫,相传老娼呼鸨出于此。”
更有一种说法是只要天上的雄鸟飞过鸨鸟的头顶,影子扫过鸨鸟的身体就算是完成了交尾,这种量子交配显然要更加荒谬。
从此鸨就成为了妓女的代名词,一开始鸨是指代老年妓女,后来渐渐用“鸨儿”泛指妓女,而将管理妓女的人称为“鸨母”或者“老鸨”。
根据《丹丘先生曲论》中的说法可知,古人认为鸨鸟是一种“淫鸟”。据说鸨鸟没有雄性只有雌鸟,可以和所有鸟类交配并且来者不拒,所以自然而然将它们联系到了人尽可夫的妓女身上。
但实际上这和兔子望月而孕一样,都是根据不全面的观察而得出的错误结论。所谓鸨鸟与其它鸟类交配,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为鸨鸟和前文提到的鸳鸯一样,它们雄性和雌性差异较大,两者同时站在一起的时候被误以为是两种鸟类,所以才有了这种离谱的说法。
其实鸨鸟和鸳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雌雄差异较大,也同样是繁殖期求偶,孵化幼崽后就各自分道扬镳。但是这两种鸟在文化上的含义却南辕北辙,一个成为了忠贞不渝的夫妻,另一个却成了人尽可夫的妓女,也是颇为荒唐之事。
如今大鸨的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在我国更是被划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在野外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只剩下了青楼中的风月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