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一个名叫密祉的古镇有着非常独特的赶集文化——空三赶四,说的是,三天空闲,到第四天便是赶集日,当地人称为“赶街(gāi)”。很多年来,就这样口口相传,没有像日历一样的记录,一直延续着空三赶四的传统,从未中断。
我也出生在这个小镇,每到赶街的日子,总会有不少商贩从外地赶来,卖着些新奇玩意,而我自然能从妈妈那讨要些买菜剩下的零钱,小时候,每天拉着妈妈的手问,什么时候赶街?“后天吧,不,有可能是明天,我去问问你张婶。”大人们倒是也没有觉得这样记日子的方式有些别扭,在未离开镇子之前,我一直认为其他地方的赶街也是如此。
后来离家越来越远,去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因为去的是大城市,这里的人没有赶街的概念,每天都开张做生意,不像在家乡那般,反倒尤显珍贵,卖货的一大早便开始张罗,无论多晚,直到卖完才收摊,因为一旦错过就得等四天了,所以买到的果蔬都是最新鲜的。
小镇四周皆山,一条十余米宽的公路两公里长,穿山而过,四面八方的人们会来到这里赶街。虽然地处山梁,但市场繁华热闹,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这里交易农产品,购置生活所需。
听老一辈人说起,二十多年前,赶街的地方没在这里,而是在三里外的一个古道上,四五米宽约一公里长,是当时茶马古道滇藏线的一个分支,当地人称之为“文盛街”,至今保存完整,目前是中国一百个自然古村之一。
小镇的生活恬淡,娴静,赶街成了人们消磨时光的一种娱乐方式。街角的几个老大爷喝着老白烧吹着牛皮,三两局象棋就能打发一下午。街上卖糖葫芦的老爷爷从街头窜到街尾,把三五岁的馋孩子挑逗得嗷嗷直叫。
小镇的集市,这里的人称之为“街(gāi)子”,不仅是休闲娱乐场所,还是整个镇子的消息中心枢纽。很早的时候,电话还不是很普及,家里有个红白喜事需要通知乡里人家,一家家串门不是很现实,所以就干脆来街上等,遇到了就告知具体时间到家做客。现在虽然家家通了电话,但依然保持着当时的传统,一个电话过去未免太过生分,当面说一声才显得更有诚意,顺便寒暄问候几句才不显客套。
当然,并不是每次赶街都会依照“空三赶四”这个传统,元宵节的花灯会是这个小镇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镇上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舞龙、舞狮以及各种古装版的cosplay,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和丰收。
从小镇出来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仿佛都回到了小时候,记不清哪一天是赶街日了,只能让爸爸妈妈慢慢回忆。“昨天干了啥?......前天干了啥?........想不起来了,我去问问你张婶吧。“
公众号内有文章配音,可以前往收听
更多文章请前往微信公众号:“S先生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