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参观了北京天文馆,对于宇宙,人类从未停止探索的目光。
星图一度成为中世纪航海大副的向导。
随着地球的自转与环绕太阳恒星的公转,在地球表面观测星空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古人也发现了星星的相对位置,并以此为根据判断四季。
从古至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都在不断加深,刷新,延展,重建,跟随展馆的设置,我们首先了解了波的概念在观测宇宙现象中的作用。
另知道了天文馆相关天文科普,有国家讲座视频,传送门http://www.bjp.org.cn/col/col200/index.html
分辨真正的陨石与岩石。
天文馆分为A馆与B馆。
A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明史
第二部分从对波的介绍开始逐步深入,波的波长和频率会形成不同的图像,人类的可见光范围其实只是一小段,而微波炉,X光检测等都是不同的应用,人类也因此从生活医疗到探索宇宙的光学望远镜,慢慢探索不同的光的作用。
接着介绍了几种特殊的恒星形态,比如50亿年以后太阳会膨胀吞噬整个太阳系,变成红巨星,接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演变成白矮星,中子星甚至坍缩为黑洞。
然后用模型展示了太阳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并介绍了各个行星的质量引力行星表面环境温度自转与公转等等,有趣的是天文馆设计了很多小游戏让小朋友们很有参与感的体验星空的神秘。
比如通过对比地球上实心的球体重量把球做成不同质量的,让人可以用手直观的感觉到各个星球表面重力的区别。
也对人类观察宇宙的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的望远镜设备的演变进化,有了相对系统的了解。
如果有一天载人航天商业化平民化,人类拥有了把类地行星改造为宜居行星的能力,就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人类的灭绝有了抵御力,有了独立的在广袤宇宙中的基础的生存能力,而不是永远被困于一个星球上,生存依赖于得天独厚的环境。
科学的伟大在于,它能改造环境,偷天换日,移山填海,把不宜居变为宜居,甚至通过改变行星质量或者通过助推爆炸等手段改变行星运行轨迹,改变它的公转或自转规律。
希望能够活着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B馆的内容更为丰富,有太阳厅,正中为一巨大的傅科摆,是最早的证明地球自转存在的装置。
壁画《太阳的火焰》旁有大文学家郭沫若的题词:“太阳,宇宙发展的形象,新中国发展的形象,科学事业发展的形象,热火冲天,能量无穷,光芒万丈!”
一九五七年九月北京天文馆告成题此
B馆接下来两个主题为“快乐探索宇宙”结合科教设施,寓教于乐,颇为有趣,留此悬念,待大家自去游览。
最后不得不说到天文馆的节目,此次因时间问题,只参与了一个节目《璀璨的星空》。
节目在圆形的天象馆中开始,观众环绕成圆,星空由成像仪投影在圆形穹顶之上,颇有神秘璀璨之感,伴随着希腊神话星座故事与现实时空转换,形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星空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