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稻葵》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的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弗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 精神 抱负 理想的证明。
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灯火通明 ,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 人的才情 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披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事做笔记。没有一个学生光吃不读,更没有一个学生边吃边闲聊。感觉哈佛的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事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每个人来到哈佛不是混日子的。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采访。她说: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时半夜两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 图书馆里 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学习部分白天喝黑夜。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时很大的。
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见到最到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的看书。
一个北大女孩说,我在哈佛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的头昏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根本完成不了作业。
哈弗学生的压力也是来世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学20%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不满学分而休学或者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有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到的。
通过中美学生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待着毕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的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在哈佛,征服学习时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要学习的更多,因此哈佛的课程安排的多而且紧张,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在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在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以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时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时终生的。”而中国的学生,正在品尝这种痛苦,我们民族也在为此付出代价。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之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4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的倒贴睡眠时间了。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药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有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这个问题可能要用一生来解答。送给大家一个小故事:
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去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结果并不如愿。1903年,在纽约的数学学会上,一位叫科尔的科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人们在惊诧和赞许之余,向科尔问道:“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科尔回答:“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