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晚了。可是,还是决定叨叨几句。
上面的那则新闻,标题是“学生在仓库打地铺”。其实质是说,中国的教育,正在慢慢渗透“吃苦”的教育。
“吃苦”也需要用教育?“吃苦”也需要去渗透?
可见,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直都缺乏“吃苦”的因子。
说到“吃苦”,首先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和孙少安弟兄俩。尤其是孙少平。在学校,每天最后打饭的人是他,不是他耐得住饥饿,而是,他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的卑微。那捉襟见肘的日子,现在看来,仿佛天方夜谭。可是要知道,很多年前,很远的地方,的的确确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贫穷的泥沼中挣扎,在用“吃苦”的精神与贫穷做着永无止境的不懈斗争。
《平凡的世界》中的一群人,也正是凭借着可怕的吃苦精神,才得以在穷山恶水的环境里,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孙少平和孙少安也正是凭借着可怕的吃苦精神,才找到了人生的目标,生活的意义,奋斗的动力。
吃苦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该放下,甚至是放弃。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吃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活的必修课。可既然是生活的必修课,那就由生活来授课,但现在,生活似乎已经没有能力去授课,只能摆脱教育来完成这一堂至关重要的课程。
上面那则新闻说,该校举办类似活动,已经二十八年之久。在敬佩该校持之以恒之余,其实,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忧虑和反思。为什么必须一直坚持,这不是说明,一代一代的学生,他们的心里,“吃苦”这粒种子还没有根深蒂固。这样的活动的举办,有没有意味着,带给学生的影响力和震撼力,仅仅是个皮毛而已?活动过程中,大家兴致高昂,活动结束后不久,也就把之前的体验忘得一干二净了?
反观当下,就“吃苦”而言,学校家庭社会自我还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实现完整的四位一体。学校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吃苦”的意识,家庭在马不停蹄地摧毁“吃苦”意识。父母宁愿自己在烈日和暴雨下受苦,也不会开口让孩子参与其中。孩子上学,牙根长的距离,也是一天四次,车接车送。不要说“吃苦”了,就是连风雨的自然之味,学生也很少能够体尝到。父母甘心情愿地爱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人之常情。可是不顾一切,盲目地过度地去爱,恐怕这爱就变质成为一种看不见的伤害。
社会的风气,自我的约束力和觉醒力,也是影响“吃苦”种子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钱来得太容易,让孩子觉得,坐享其成比挥汗如雨的滋味要好很多。既然如此,何必去受苦!
我们的执政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凭借着“吃苦”精神,才在困境中寻得一条康庄大道。作为一个人,不会吃苦,必不能长久。不能吃苦,必是生之悲哀。不愿吃苦,必在安逸中渐渐消亡。
吃苦,是个人的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事。只有摆正心态,用心践行,不浮躁,不敷衍,脚踏实地地去做这件事,把“吃苦”当作一生的修行,方可长久,昌盛,不衰。
(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