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晨晨练结束以后我收到了HQ的语音,HQ目前有两个困惑希望得到我的帮助。
第一个是她的老二今年6岁没有独立出过远门,因为哥哥家的孩子报了一个七天的夏令营他也要报,妈妈看到他常常追随哥哥,哥哥做什么他就去做而不是自己想要去做,担心孩子是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是讨好型的人格?
首先,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格尚且有点为时过早,因为他还有很多的可能性,讨好性的人格形成的原因一般是家长比较严厉,常常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只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给予表扬并表现出喜爱,孩子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开始学习察言观色,讨好成人以获得爱和认可。据我的观察,因为是老二妈妈给予了孩子很多的爱和关注,也可能是因为妈妈照顾的比较精细孩子在独立性上会有点欠缺,但不是讨好性的人格。独立性差是当下这个时代孩子共同的特点,需要家长多放手把信任和责任还给孩子。在妈妈的描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6岁的孩子对友谊的追求,他喜欢哥哥所以哥哥干什么他就想去干什么,对一个孩子的评价一定要客观而全面的观察,不能仅凭一个方面就给孩子贴上一个负面的标签。无论是在什么组织之中都会有领导者和跟随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天赋,只要把自己的天赋发挥的淋漓尽致就是成功,而作为父母我们要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让他们做自己。
第二个问题是周末她邀请哥哥和弟弟家的孩子在家里住,三个孩子玩的很开心,她觉得给孩子们创造了这样的玩耍机会自己也很高兴。没想到她的朋友听到了这件事说:我是不会让我的孩子在别人家过夜的,一旦女孩子有在别人家过夜的经历以后就会很难管。她很难理解朋友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不就是要痛痛快快的玩么?她小的时候每次在外面玩的正开心的时候,只要有人喊“你爸爸回来了”那种快乐的感觉就会戛然而止,所以她认为孩子就是要玩的开心。可是朋友的话也让她开始思考关于老大的教育,老大就是在亲戚家朋友家经常玩,有时候玩的开心就不回家了,现在她上了高中确实很难管,这是不是印证了朋友的观点,我是不是做错了呢?我是不是一个纠结的人呢?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种纠结很多人都有,自己有一套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但是也会有怀疑和动摇的时候,尤其是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的时候就会质疑自己我是不是错了呢?
从HQ的童年经历来看,她从小在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只要爸爸回来快乐就会戛然而止。(事件)这时候她产生了情绪难过、失落、悲伤(情绪),于是她有了一个信念等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一定要让他玩的痛快,因为那种被突然终止快乐的感觉太痛苦了。(观点)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行为。孩子玩到很晚也不想回家,她无能为力。她也觉得这样不好,但是儿时的信条一直告诉她开心最重要,规则没那么重要,晚睡一会也没关系。对于规则和早睡她有期待和需求,这与孩子玩的尽兴与开心产生了矛盾,也让自己陷入了纠结之中。这是一个童年的经历是怎样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的例子。
当然即使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人形成的观点和信念也会不同。比如在一个暴力家庭里长大的三兄弟,爸爸经常打妈妈。老大想:我以后也要这样对待我的老婆,女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老二在想:婚姻太可怕了,一点爱都没有,我以后才不要结婚呢。老三会想:我将来可不能像我爸一样,我要好好的疼爱我的老婆。所以最终三个人由于信念不同对待婚姻和爱人的方式和态度也会发生天壤之别。说这么多我是想让HQ理解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家庭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自我解读不同,所以形形色色的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是我们可以理解并且接纳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可能因为孩子在亲戚家或者朋友家住几晚就会难管理或者是叛逆,一定是在之前的教育中父母的陪伴和关注不足或者在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上面出现了问题而自己却不自知造成的。一个孩子某个固定行为的呈现一定不是个别事情引起的,是一个体系一个模式造成的。
解答完HQ的问题我对自己有了一个很大的发现,我常常不允许自己停下来,看电视剧玩手机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我的胃常常会很紧的收缩在一起。昨天多多在看动画片我说:你先把作业写完了再看,那样才能专注安心的看。先把工作完成才能娱乐是我的一个信条。有了这个观念,在工作没做完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娱乐或者休息,一旦休息就开始自我谴责。可是身体有时候很累想要放松和休息一下。这时候内部开始打仗,一个声音说:没有完成工作不能休息,另个声音说:不要那么辛苦,歇歇再去做。这种纠结变成了一种紧张,让我的胃很不舒服,看到了紧张背后的这个信念,我突然放松了下来。在跟孩子讲我们所认为好的正确的观念和信念时一定要谨慎而为,否则这可能会变成他成人后痛苦的来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化解了我自己的一个大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