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常常听身边的朋友们无不遗憾地说起,无论吃这吃那,吃荤吃素,吃得有多讲究,都没有以前那么香了。
于是,带着对那远去的味道的追寻,大家会你一言,我一语,进入共同回忆的状态。
有人说,过去吃带着泥巴的萝卜,从地里拔出来,有水了用水洗一下,而大多是没水的,撩起衣襟把大泥擦了,就塞到了嘴里,吃得一脸满足。
有人说,生产队里死了一匹马,那可是农村的大劳动力啊,但人们没有悲伤,似乎更带着一种盼望,因为这下子可以分几块肉吃了。
有人说,最盼腊月快过年杀猪的那一天,养了一年的活蹦乱跳的猪,在屠夫咬牙用刀之后,变成了两大片白白的肉,变成了晚饭时嘴里的肉香。
有人说,秋天在黄土地里挖灶灶,用土疙瘩垒起像金子塔一样的小烟囱,拿柴火烧,到烧红了土疙瘩,然后丢进土豆,轰然弄塌埋起来,等上一个小时就会吃上皮焦肉嫩的烤土豆了。
有人说,吃鸡肉那是格外稀罕的事了,一般不会有,要是一家人吃鸡,香气会飘遍整个村庄,惊动全庄人的味蕾。
类似这样的往事,我都有过,虽然各自描述的情景有所不同,但刻骨铭心的味道是相同的。
我还特别记得有一次,周末从几十里外的学校回到家,肚子饿得慌,刚好家里有一碗剩饭面条,奶奶给我热着,我闻到院子外面的芫荽香味,去在邻居家的自留地里摘了几片人家结籽的那种芫荽的叶子,丢到碗里吃起来。
听奶奶给我们说过,放到后晌的剩饭比肉香。那天的一碗剩饭,加上芫荽的香,好像在我的味蕾中扎下了根,一直香到了现在,香了我大半生。
那个香法,你无以描述,但就在身边。
多少年了,大家都不叫芫荽为芫荽了,而更喜欢叫它的别名:香菜。尽管名称中直接带上了一个“香”子,但过去的那种香味似乎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还有,与过去的岁月相伴的各种各样的菜香、面香、肉香,都找不回来了,成了遥远的记忆。
这使我在一次次的回味中,慢慢明白了,那找不回来的味道的背后,原来还潜藏着另外的味道。
这就是味道背后的味道。
这味道,是回不去的乡愁。
绿树掩映中的村庄,汩汩的流水,天不亮的鸡鸣,断断续续的狗叫,左邻右舍的问候,饥饿中的等待,过年的玩闹,小朋友们的打闹,只剩下依依稀稀的轮廓了,有时候只能在梦中偶尔撞见。
这味道,是呵护我们成长的亲情。
我记得奶奶说过,五谷万万不能糟蹋,糟蹋五谷的人,就是“活孽障”,要遭老天爷报应的。奶奶还说,杀猪杀鸡杀羊害了人家的命,骨头可f一定要啃尽,啃不干净就对不起杀了的动物。爷爷自然要严厉些了,如果碰上吃不干净的事情,就会发出大声的责令,全家人都有些怕。现在,爷爷奶奶早已故去,父亲母亲已上古稀,我们也是“奔五”的人了。生命的列车匆匆驶过,真是不饶人啊!
这味道,是被生产变迁消蚀的过去。
过去一头猪养一年,一只鸡养大半年,吃的是青草麸皮,吸的是高纯度的氧气,接的是零距离的地气。而现在,在大生产、大消费的时代,许多事情讲的是速成,要得急,来得快,就说那肉鸡,不到两个月就长大了,味道自然就扎不深。我开玩笑说,即便是煮上一百只鸡,也煮不出以前一只鸡的味道。
真的,实在是想念那味道背后的味道,但又永远永远找不回那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