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的前世今生

在很久以前,人类因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换生活的地方,受自然和人为的作用影响。酷热、火山、地震、洪水、泥石流、干旱、飓风等自然因素和种族间的竞争、不合理的制度反抗、侵略等而被迫搬离原居住地。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从来都没有安分过,一直在冒险在流动,现在仍如是。

桂林龙脊梯田

梯田很多地方有,中国尤其多,从中国南方到中部,它们遍布山头,这些是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是艰苦劳动和血汗浇筑的成果。南方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而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结实。南方的人口由于地理位置更宜居而越来越多,平地太少,只能向坡地进发,虽然艰难,开出的梯田还是能养活一部分人。

听爷爷讲,太祖爷爷住进山里来时到处还是荒野,没有几处平地。他们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硬是把那些向阳的山坡地都建成了梯田,山沟中修了水塘用于灌溉兼养鱼。他们从江西一路向北,到处寻找宜居地,最后迁往湖南这大山里落脚。他们还不是第一拔,平地或易于开垦的坡地都被人早占用了。他们则只能往更远更深的山里去垦荒发展,兄弟多人齐心协力,没日没夜劳作,用纯手工在山坡上开垦出一排排的梯田,他们就是拓荒者。

山里的石头很多,他们就用石头砌筑整齐的石墙,在里面铺上碎石块,再用粘土夯实,然后在上面铺表层土,表层土不够就从其它地方挑过来,一丘丘傍山而建的带状梯田就可以积水种稻谷了。梯田随山势折弯,像大山系上的腰带。它们随季节的不同而变换色彩,有时枯黄,有时翠绿,有时像撒下了金子般的黄,还有各种花色装饰它们。实在太美了!梯田是人们生活的希望,是农人修理地球,引以为傲的杰出作品。他们在大山里筑路,开田,垦土,挖山塘,修水渠……几代人,一辈辈,他们的希望就在田野上奉献着。

约两米宽的梯田

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辛苦修建的设施,有些只在几代人后便没有再被充分利用了。这里有社会制度的原因,也有其它因素。祖辈花苦力修筑建起的农地,不能传承,别人也要吃饭生活,就要分田地给他们。不是自己费力辛苦努力修建的梯田,在损坏时维修也没那么积极。渐渐地有被洪水冲刷倒塌的梯田,有离山脚居住地太远的梯田,不再见当年金子般的稻谷飘香了。它们垮塌没人修,长满了荆棘和野草,芒草与树苗,逐渐又恢复到了当年开垦时的模样。这是自然的轮回。曾经人们活动的印记终将被抹平。近路平坦的大块田地也建起了住房,但也没有住上多少年便又空置了。人一直都在流动,不断在漂。

紫鹊界之最

过去的人寻找属于那一代人的田园生活,他们勤劳,勇敢,想为后代创造能世代享用的产业。理想很丰富,现实可不允许。战事与分产,把土地的主人不断变换,梯田不再被人珍惜,当代人是没有参与建设的,也没有人想祖辈们的辛苦,前人的劳动成果损毁后维修甚少。幸好现在农业科技得到了较大发展,即使人口早翻了几翻,也能用平原的收成来满足人们绝大部分需求,使山坡的梯田才显得不再那么珍贵了。山里的人靠梯田的产出太微薄,吃饭虽没有问题,但生活还有其余开支,所以他们不再耕种那几亩薄田。他们选择迁往城镇,有过不舍,但大多属于无奈。

上圈组整体搬迁,告别隐没地。<新华社、国家相册>

退耕还林使很多田地恢复到了原始的状态,有些昔日产粮的梯田已变成了林地,林子绿绿苍苍,再也不见了当年稻海泛金的丰收景象。有些人家还住在山里,但他们的后代已不知道山里的某处山坡曾经是前辈们花几代人辛勤劳动打造的爱心梯田,产出过填饱肚子的粮食,在那里繁育的一代又一代的后辈都是靠那些梯田上的作物养活长大的。现在梯田在消亡,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孩子的父辈已在国家号召的退耕还林中把田地栽上了树苗。现在已成长起来了,梯田变成了人工林子。

花花世界

有些地方的梯田规模很大,也建得很漂亮。近年,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往村里观光。政府发现了商机,他们把梯田建成了花海,打造得很漂亮,成了地方一景。靠旅游带动地方经济,民宿也旺了起来,种花是超过了种粮的。这或许是部分梯田未来的最好归宿,它们将被保留下来,只是功能有所转换罢了。

现在还没有定位好特殊功能的梯田,没落也只是时间的问题。那些梯田像挂在山坡上的带子,很窄很窄,连农具都是特制小号的,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几个学会了耕种?还有多少人愿意一辈子使用那些最原始的工具费时费力地种地?即使以种地为生,农民也希望借助农业机械解放自己的双手,省时省力吃上饭还有点剩余才好。但梯田自然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现代机械化不是为梯田而设计的,大都无法使用。

其次,现在父母没有几个希望自己的儿女再像祖辈们那样,守着几亩薄田过世外桃园的生活,虽有烟火气,但还是太辛苦了点。拼命读书虽不一定能实现阶层跨越,但也有了在城里找份体面工作的通行证,努力工作实现中产后,曾经农民的孩子起步又高了一点点。走出大山是几代人的梦想。农民不再回那山沟,祖辈生活的地方成了故乡,永远也回不去了。曾经养育过我们的土地—— 坡地的梯田,只有在旅游时带孩子们去开发成景点了的梯田跟他们讲讲,祖爷爷们过去也是耕种这样的土地生活的。让孩子多少了解点几千年来中国的稻作文化 —— 发展与变迁。看看,也算是对过去自己相似环境生活成长的一种怀念,对梯田未来存在与否浮想一番。

花样浪潮

那些小规模的梯田没落了也很正常,社会在不断进步,淘汰一些东西也不必为它们退出舞台而悲伤。当年前辈们修建时的付出实属艰难,但大都发挥了应有的功用。再见了!梯田,谢谢你们曾不知养育了多少代人们 —— 农民曾经的乐土—— 山沟沟中一代代人繁衍生息的母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