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余涞
醒来的时候,夜幕已完全落下。我努力想回忆点什么,仍旧都是徒劳,只记得下了班,独自往家走了很久,在床边发呆坐了会,似乎吸了迷烟,毫无意识得倒下去了。这片刻的光景,我仿佛辗转去到很多地方,亦如出生不久躺在竹篮里哭喊,漫长而无助。
朋友是个极其开朗的人,结婚之后完全变了个样。有一次,为了给爱人一点惊喜,他拖朋友带了一整套兰芝的化妆品。然后提前下班,在开门进去的瞬间,他的爱人正给家里打电话。他蹑手蹑脚地站在一旁,认真的听着。
他得意地以为妻子一定会夸赞他如何细心体贴,让他失望的是,从头到尾,她对他满腹的牢骚和抱怨,例如:拿的钱少,不爱洗脚,睡觉打呼,爱抢被子。他所认为的夫妻之间的秘密,她和家里像竹筒里倒豆子般说了个遍。他忍着脾气听了许久,然后悄悄地关上门,把兰芝用力扔进了垃圾箱。
我知道他们谈了三年有余,到了结婚的年纪自然走到了一起。他们是朋友圈里公认的模范,男的英俊有才,女的温婉贤淑。人前人后都是一副让人艳羡的恩爱。而只有当事人知道,婚后琐碎的生活,是他们未曾遇见和想象的。当他们独自面对人生的时候,开始陷入了强烈地焦躁和不安。也让这段感情渐渐变得愈加脆弱和艰难。
我记得《围城》里写过的一段爱情。方鸿渐作为留学回来的高材生,能力有限,缺乏主见,生性软弱,脾气不小,总感觉自己天赋异禀,大有可为。而孙柔嘉作为新时代的女性,长相一般,多疑好强,在爱情里总是处于主动攻击的状态。
结婚以后,她总希望把方鸿渐彻底得改造过来,但都成了徒劳。她总希望得到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爱人,非常完美的爱情。但婚后的生活,让她发觉另一半离自己望夫成龙的理想越来越远。由于价值观的差别,他们的婚姻生活尤其痛苦。他以为自己爱她,她以为自己了解他。他们只是在众人的怂恿和误以为正确的爱情中结合,而婚后的频繁争吵和难以协调的矛盾终于让这段感情画上了句号。
在我看来,找结婚对象的时候喜欢“门当户对”,是为了尽量减少两个结合家族之间习惯和思维的差异性,保护婚姻的另一半不被对方家族的规则所伤害。恋爱的时候是两个立场,非此即彼。结婚后不再是两个立场了,他们可以站在父母的立场、兄弟姐妹的立场、朋友的立场。在不同立场去看同样的一件事,可能得出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
恋爱的时候男方可以完全站在女方的立场迁就她,哄她高兴。但是如果结婚后男方也这样做,在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看来,也许就不太合乎情理了。这样,婚后的他们可能被各种关系和矛盾缠身,很难像恋爱时候有着那么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自己爱人情绪的异常。因此,很多时候的大闹,都是从不体谅对方开始的。
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