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又称作同一性。
索菲·弗洛伊德认为21世纪最大的问题:认同
这个跟科技发展、社会巨大变迁有关,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个体对自己的认同的艰难度。
年龄的认同
两个重要的年龄认同阶段:青春期和更年期
青春期的主要冲突是:独立与依赖,他们从身体和智力和其他能力来说,处在一个要独立不独立,要分化不分化的状态,处在一个跟父母亲非常冲突的状态中间。
更年期处在身体变化的状态:女性皮肤松弛、雌激素分泌降低、脱发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在告诉一个身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留下的生命已经不多了。所以这个可能会导致极大的内心的震荡。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如果不太确定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这会引发焦虑。比如不确定自己的性别的话,会有性别焦虑;不确定自己的文化的话,会有身份认同方面的焦虑。
在青春期的时候,因为巨大的身体的成长速度,导致我对自己的身体不熟悉了,所以我不敢肯定这个身体是不是我的,我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它,然后我内心涌动的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要,也是我不熟悉的,然后我也需要一点时间来接纳他们,跟他们在一起。
如果爸爸妈妈说我是好孩子的时候,是双刃剑,一方面我们被尊重、被接纳、被表扬;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被限定,意思是我只能够向好孩子认同,那么我坏的那方面就不被允许,就被压抑下去了。
在不犯法的程度上面,背叛就是成长,对父母的背叛、对学校教育的背叛,这个本身就是长大的标志。这个阶段里面曾经禁忌的东西被突破,这会带来极大的享受。比如抽烟喝酒。
青春期的核心矛盾是依赖和独立,父母意识层面希望我们越长大越好,但潜意识层面是我们体验到的被抛弃感,所以传递过来的信息是矛盾的。
所有的独立都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叫安全。
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的时候,关于独立和依赖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的话,在成年期的时候,容易患一种心身疾病,叫做胃溃疡。
得了胃溃疡的人,一般有两种极端的性格。一个就是完全的独立刚愎自用,有那种承担一切的气魄,但是他的潜意识里通过让自己胃出血,被别人照顾,来满足自己依赖的需要。
还有一种是被动溃疡型,他们就是完全对别人是依赖的,没有别人照顾完全活不下去。
青春期性的觉醒,父母会比孩子更焦虑。因为当孩子从事与性有关的行为是,实际上意味着对父母的抛弃,所以父母会严禁孩子谈恋爱。父母认为恋爱会影响学习,但实际上恋爱可以让他们在受学习的虐待时得到滋养。
暗恋比直接谈恋爱更耽误学习。
更依赖孩子的父母说明他们本身人格发展的不太好,所以他们对孩子谈恋爱非常的警觉。
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被父母过度的控制,这会直接导致我的问题,我到底有没有能力为自己做主,我的人生到底是我自己的还是爸爸妈妈的。
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要获得最高的自我控制的权利,我怎么做应该由我自己做主,任何其他人包括父母的一件,都应该是第二位的,或者说只有参考价值。
早恋一词只在中国独有,曾奇峰认为,只有在1岁之前才称得上早恋。
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是他们要用这种状态保持对父母的忠诚,或者说他们是把父母亲的潜意识的愿望见诸行动。这个愿望是你永远不要嫁人,永远不要娶妻,因为你永远是我们的孩子,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妻子或者是丈夫。
人最重要的感觉是要自己的做主,但在我们的文化里面,自己做主是要被杀头的。
一个人跟职业的关系,实际上也可能是他跟父母亲关系的延续或者复制。在我们跟我们的父母亲的联结经常出现中断的时候,在成年之后就可能表现出,不断地选择各种职业。
我们对职业的认同,实际上是跟父母的认同,或者说反认同派生出去的。
以后我们跟职业的关系、跟物体的关系、跟细菌的关系,都是我们早年跟人的关系的折射。比如一个有洁癖的人,害怕脏东西,实际上他害怕的不是这个,他怕的是来自人际之间的敌意。以后所有的关系都是我们早年跟父母的关系决定的。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我们的人格是在关系中形成的,然后会在以后影响我们全部的关系。
“因为我爸爸是医生,所以我不想变得跟爸爸一样”,这就是反认同,努力变得跟爸爸不一样。这实际上表示你在其他方面跟爸爸非常近,在职业上再跟他近的话,就没有自我了。所以排斥当医生是要保持跟爸爸的距离,不要太亲密。
孩子会迎合父母一切潜意识的希望,包括父母亲希望孩子生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