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勤劳的、善良的,也是智慧的,他有他的处世之道。
父亲兄妹五个,他是长子,下面两个妹妹、两个弟弟。
如果年轻时,父亲去当兵,肯定也能在部队有一番作为。由于爷爷的父亲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砍死的,爷爷强烈反对父亲去当兵。那时爷爷是大队长,可以阻止父亲报名,和父亲一起长大的大伯(五爷家的长子)去当兵了,部队学的医,转业当了医生,有很好的前程。
但父亲也没有怨天尤人,去石料社当了工人,之后又去化工厂,干得都很出色,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爱戴。只可惜大环境所致,他在三十几岁下岗,之后又和村里一个陈姓朋友合开修理铺,维持一家生计。
每次年关,父亲是不好意思去要账的,我和母亲,拿着账本去要,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各家难处,有爽快结账的,有央求缓缓的,也有几家老赖,从来不给钱的。别人不给钱,但父亲每年年底,都会和合伙人分红利,之后主动把他欠别人的钱全部还清,实在还不了的,也会告知别人,向别人解释。他的处世之道是过年不欠别人钱,红红火火过年!
父亲总是说:“有钱的话,谁愿意欠账呀,都有难处!相互理解。”
“但也有有钱就不还的主啊,人家欠着钱,吃的、穿的都比我们好!”我不解。
“是啊,树活一张皮,人要一张脸,也有没皮没脸的,招人唾弃!活得让人鄙视,那活着还有什么劲!”父亲叹道。之后,父亲开了采石场,修理铺就转给小叔做,十几年的修车经验,电焊、修理技术,大叔小叔都跟着父亲学会了。得益于电焊和修理技术,现在两个叔叔出去外省采石场打工,一月七八千的工资,而且与别的工人相比,最轻松,待遇最好。
由于不干修理铺了,欠账的更难要了,每次过年时,母亲叨叨,父亲就说:“就当做了慈善吧,欠钱不还的,也没见他们飞黄腾达,不能凡事斤斤计较!”于是,几千块的欠账不了了之,成了死账(那时候,一月几百块的工资,几千块也不是小数目!)。
经营采石场期间,有个合伙的,很鸡贼,总是偷偷摸摸地偷卖石料,中饱私囊,招致大家一致愤慨,大家不想和他合伙干,就想把他剔除出去,抓阄分家散伙。说好的,谁抓住了,这个采石场就是谁的了,需要一个月内把没抓住的合伙人的钱退还。那个鸡贼的人很想抓住,抢先第一个抓,可惜落空了。父亲一直谦让,说他最后一个抓阄。不争不抢,但是不是有天助?父亲竟然没抓,就得到了!
那个鸡贼的愤愤离去,其他几个合伙人却去而复返,说钱不用退,还想跟着父亲一起干,只有一个人说,他不入股了,但钱放到这里,他放心,给个高利息就行。就这样父亲用他的人格魅力,处世哲学,轻松化解一场危机。要知道,全退的话,需要十几万,一下子拿出来,不容易,那时候的十几万真的是一大笔钱!父亲竟然轻松没了金钱这个难题,也成功解决了刺头,消除合伙人间的不和谐音符。很快把入股钱还给那个人,对他以前的所作所为,也一笔勾销,既往不咎。
有时候真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个鸡贼人,在父亲这里赚了一大笔,又和别的人合伙做,搞得一地鸡毛、众叛亲离、债台高筑,最后还得了癌症,已经去世。欠别人的钱,儿子儿媳压根儿不认,别人只能自认倒霉。本是老板的儿子,也能吃苦,但和父亲一样,不会做人,没有广阔的心胸,没有容人之量,贪图小便宜,最后沦落到为别人打工,从此化为平庸,有时候自认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父亲常说:“做人要厚道!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谁又比谁聪明多少?吃亏是福,做个好人,吃得香,睡得也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