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之夜》 是香港作家董桥所著,
2012年海豚出版社第一次出版。
精装,蓝色绒布封面。
《景泰蓝之夜》的短篇《盖斯凯尔夫人》中描述到作者“我”’钟情犊皮封面袖珍书,这本蓝色绒布封面的《景泰蓝之夜》虽不是小羊皮封面,但设计和材料肯定是经过董桥先生首肯的,足见得珍贵。
本书收录了董桥先生的20篇短文,14幅文物、书画照片。知名作家、文人随着董桥先生笔下文物的介绍逐一引出,又以“我”这第一人称来记述,仿佛旧年往事发生在眼前,人物也生动起来。
这些短文承载了董桥先生与朋友的友谊,对老师的回忆;对书画的喜爱,对文房清玩的执着,对珍本藏书的偏爱。
本书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用物引出人来追忆,一部分直接回忆故人。书中不仅写人还写了许多鉴赏文物的知识以及书画的流派等等。
睹物思人 文中谈掐丝珐琅, 谈臂搁,谈铜炉,谈工尺谱,谈昆曲,谈书画,谈藏书,更谈背后的故事,感叹中华文物的流失,也感叹老辈们背井离乡的不易。
1、谈掐丝珐琅
书的第一篇短文《景泰蓝之夜》里乾隆掐丝珐琅书卷式套盒是沈茵舅舅送给沈茵的生日礼物,釉彩艳丽,缠枝番莲线条多姿,花瓣丰润。
掐丝珐琅元代未年从阿拉伯传进中国,明代景泰年间蓝地掐丝珐琅色温质润,“景泰蓝”大名大红,掐丝珐琅随之也叫景泰蓝。
沈茵究竟何许人也?董桥与她四十年的老朋友。白媚是沈茵的艺名,六十年代在台南歌厅舞榭唱歌唱紅了。董桥笑称“教我玩百宝嵌木器的是台北老朋友沈茵”,董桥笔下的沈茵尽管韶华随岁月流水匆匆,但雅致秀媚不减。
2、谈工尺谱
工尺谱是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每句唱词标明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
《工尺谱归我珍存》短篇里细述了张充和的注了自己唱腔的工尺谱《牡丹亭.拾画.叫画.硬考》归董桥先生珍藏的经过。
张充和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上面还有三位姐姐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当年称为民国“张家四姐妹”,又称为“张氏四兰”,是至今仍备受推崇的合肥名媛。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四姊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
充老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养花种草无所不能,还有着羡煞旁人的朋友。末代皇帝族兄溥侗常和她一起唱戏,章士钊赠诗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沈尹默要她学书法,闻一多生活拮据却主动刻图章相赠,张大千为张充和画过仕女图。张充和的相交师友,灿若星辰。她的名字,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3、谈字画
《咏史 感事》短篇提到的沈从文《读秦本记》书法条幅,是沈先生应邀去美国讲学,到耶鲁住在张充和先生家,闲时写字留给充和老先生的;《墨梅枝谭》短篇中提到台静农为张充和画墨梅。
这些字画都随工尺谱一起送给了作者,还留下充老的著名对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书中还写了沈尹默为张充和写的《虞美人》三首,沈尹默为张充和写的小手卷;胡适为张充和写《生查子》。这些书法作品都由张充和老先生陆续让出送给作者,可见作者对字画的热爱以及与充老之间的深厚友谊。
书中还谈臂搁、谈铜炉等等留待读者细看,就如书中老先生说:“铜炉是美人,也要嘘寒,也要问暖,姿色靠情深情浅而变”。
回忆故人 寻找吴老师、念记刘教授、想起老舍……,从这些故人言行可看出老派教授、文人对学问研究的严谨,对人生态度的看法。
1、寻找吴老师
吴老师吴振芝,长年一身清素的旗袍,长年绾着整齐的发髻,说话声调低沉亲和。在台湾台南成功大学教历史,著有《中国近代史》,是董桥先生的老师,是台南成功大学历史系创系主任,还当过文学院长。
董桥大四时吴老师与之聊天,说了这样一句话,懂得念旧才懂得历史。大概这句话影响着董桥,念旧的董先生写了许多回忆的文章,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
2、念记刘教授
刘教授刘殿爵,最安静的教授,粤语标准国语标准英语更标准。
六十至八十年代西方研究中国文史哲的人都读过刘教授翻译的《老子》、《孟子》、《论语》。《老子》翻译了五年,《孟子》翻译了七年,《论语》翻译了十年。可见研究学问的认真和所下的功夫,他在意的不是逐字逐句的迻译而是字里句里整套哲理体系的引渡。
书中提到其他作家及著作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盖斯凯尔夫人《克兰弗德》、《玛丽.巴顿》、《露丝》
蓝姆《伊利亚随笔》
董桥先生的朋友圈名人璀璨,董桥先生本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
刘主编说希望锤炼语言看董桥的书。刘主编是谁?是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