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水平低的人,很努力会怎么样?

前几天重温电影《1942》,里面一句对白让我很是震撼。


财主范殿元在家破人亡时,对着自家长工说了这样一句话:


“等我到了陕西,立住了脚,那就好办了。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长工拴柱说:“好啊,东家,我到时候还给你当长工!”


同样是一穷二白,十年后,财主仍旧是财主,而长工无论怎么努力,到头来依旧是长工。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认知如果永远停留在脚下,不往高处看,无论走了多远的路,都只能是原地打转。



01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芭芭拉为了搞明白美国底层穷人,能否通过辛勤劳动摆脱自己的命运,做了一个社会实验。


她和所有朋友断绝联系,化身普通的劳动女工,深入美国社会底层,终日和那些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的工人生活在一起。


在接触了各种社会背景的低薪群体之后,她得出了结论:几乎不可能。


她说,很多人之所以一直呆在社会底层,不是社会的迫害,而是认知水平受限。


芭芭拉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实验期间她遇到一个女服务员盖尔,盖尔每天的收入约40--50美金。


而她所住的临时旅馆,每天房租是40美金,且需要日结。


这也就意味着,她交完房租后,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芭芭拉很奇怪,问她为什么不去租一间更加便宜的公寓。


按月租的话,每个月能省下不少钱,久而久之,可以用这笔钱去学一门技术,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


女同事听完之后翻了个白眼说:


租公寓要先交一个月的定金,少说也要1000美金,我上哪去弄那么多的钱去?


其实,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是储蓄还是去借款,1000美元都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但盖尔不愿意做出改变,也不愿意承受任何风险,只能困守当下。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管窥效应。


当一个人的眼睛,只能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那么他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东西。


就像故事中的盖尔,她的视线中,只有捉襟见肘的日薪,即便有无数改变现状的方法,她也无法看到。


最后的结果就是,每天用交完房租剩下的钱填饱肚子,日复一日既不安于现状,又觉得无力改变,只能得过且过。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真正能限制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认知上的困顿。



02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努力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没有方向的努力是无头苍蝇,没有思考的勤奋会是四处碰壁。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条路边有两个花园。


其中一个花园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另一个花园花草繁茂,鸟语花香,一片勃勃生机。


花园里两个园丁的状态也迥乎不同。


第一个花园里的园丁,一边拔除杂草,一边咒骂着,累得满头大汗。


而第二个园丁好像毫不费力,此刻正悠闲地躺在一棵树下,悠闲地哼着小曲。


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和努力下,花园差别会这么大呢?


原来,漂亮花园的园丁最早也在不停地除草,兢兢业业,一刻也不得闲。


但后来他发现,无论他再怎么辛苦地拔,杂草都拔不完,等他处理完一边的杂草,另一边的又长起来了。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去市场上找到一些比杂草生长速度更快的花草植物。


这些植物生长起来,很快就挤占了杂草的生长空间。


从此,他再也不需要为杂草烦恼了,过起了悠闲的生活。


同样面对的困扰,第一个园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未解决问题,而第二个园丁,勤于思考,找到问题的本质,不费吹灰之力,药到病除。


《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一书中,提到了“低水平勤奋”与“高水平勤奋”的区别。


低水平的勤奋者,就如同下面这张图里,往返运送货物的人,忙于简单重复的运输,却从未低头看看脚下的轮子。



而高水平的勤奋者,可以通过思维的升级,方法的转变,工具的辅助,以同样的努力取得倍数的回报。


思考不到位,所谓的勤奋都是扯淡;认知不到位,所谓的努力都是白费。


只有真正有效的勤奋,才能带来真正有效的成长。



03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铸造者。


很多事情光靠努力是不够的,导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认知,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根本是思维。


雷军曾向晨兴资本的刘芹讨教投资问题。


“我一直认为你做投资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能告诉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吗?”


刘芹回答:“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如果勤奋的话,你一定能做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


刘芹本以为这个答案至少能得到雷军的部分认同,但雷军当即反驳说:


天道不一定酬勤。


几乎所有认识雷军的人,对他都有一个相同的评价:勤奋。


雷军曾是名校毕业学霸,在金山工作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十年如一日,被称为“中关村劳模”。


然而他的聪明勤奋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功。


微软迅速发展,他所在的金山公司,发展缓慢,当时比他晚出道的马云,已经狠狠地把他甩在身后。


他痛定思痛,辞掉金山总经理的职位,当他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时,才看到新浪、网易、搜狐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


那时,他深刻地认识到,他不是输在了勤奋上,而是输在了战略上。


如果没有认知的转变,雷军可能现在还是那个在中关村夜以继日工作的“打工人”。


回顾这段经历,他颇为感慨地说: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现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比拼,不再是努力程度的较量,更多的是对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



04


猎豹CEO傅盛曾经说: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呢?三个建议送给你。


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想让思维发生质变飞跃,知识储备作为量变就是必不可少的。


而帮助我们拓展知识库的方法,无非两种,如果不能行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


苏轼有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就是广泛涉猎,大量阅读,“约取”,则是一个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的过程。


只有当你大脑中存的知识足够多、足够深刻的时候,才能和世界碰撞出火花,从而形成“厚积薄发”的思维跃迁。


2. 心怀敬畏,保持空杯。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越会觉得自己所知甚少,不知道的东西更多。


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已知的永远是一小部分,未知的才是海面下看不见的冰山。


所谓的成长就是保持高度敏感,对新事物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大量吸收新的知识,向外探寻,向内思考,不断打破自己,升级自己。


3. 历事炼心,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识如果不实践,永远无法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只有敢于行动,去经历,去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


古人说历事炼心,从事上悟理,在理上改行,长此以往,才能实践出真知。

。。。

有句话说得好:认知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想要实现人生的逆袭,必须提高认知,拼命努力,洞穿事物本质,见大通简,才能迎刃破局。

清巧浅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