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近几年语文界的大咖们对这一问题的研讨着实是比较多的。现在大家基本认同的是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就是语文课的任务。但是这四个方面也是有区分的。张秋玲老师在《语文课程核心价值审辨》一文中这样写到:“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借助显性的语言规律语言与结果,培养与发展学生隐性的言语思维。”这一观点与韩雪屏老师的观点完全一致。
因此,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锅汤的话,那么汤里的主料就是言语,经过作者精心的剪裁与组织,汇集到一起,再加上读者意识的慢火熬煮,这锅汤汁的滋味就会愈加浓厚,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魔力。
所以,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品读语言,认识、理解并且运用新的言语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以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寓言四则》为例。首先,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其次,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寓言这种文体,在课文预习中也明确提供了寓言的文体特点,并且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联系旧知,体会寓言的文体特点。第三,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则明确指出学生学习这一课时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前两则寓言中蕴含的道理;从《穿井得一人》中获得自己生活的启示;对“杞人忧天”中的寓意出现的两种理解进行自己的判断,并且要有理由。这些习题均指向学生自己的思维与表达,就是在告诉师生对文本言语内容与方式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构建学生自我的思维与言语表达系统。课后的“积累拓展”则告诉师生要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认识寓言情节设计与寓意的密切关系,进而学会改写寓言。
由此可见,教材编者已经将教给学生“新的言语方式”作为语文课堂的核心任务,那么教师更应该遵循这一点展开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进行《寓言四则》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把快速阅读寓言的方法和品读寓言情节与寓意之间的紧密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品读寓言情节设计的语言方式和寓意表达方式作为教学的难点。基于此,前两则寓言的学习,教师可以抓住揭示寓意的第二部分语句作为主问题,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如“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反观寓言故事情节,品读情节中的言语方式之妙,把握寓言言语表达的特点,进而学会这种独特的言语表达,实现自己的表达目的。如果学生理解起来有麻烦,可以通过删改、比较品读的方式搭建平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言语表达之妙。在课文学习之后,则让学生基于自己的表达目的,模仿课文进行寓言故事创作,为学生学以致用搭建训练与展示的途径。这一过程的设计体现了韩雪屏老师在文中所述的言语学习的途径(从语言综合运用的范例学习,从语言分析研究得出的规律学习,同时注意关照学情特点)的具体运用。
韩雪屏老师的这些观点发表在2014年,四年后的今天,我们或许已经明白这些方法,只是在具体运用上仍然问题重重。
比如:若要教给学生新的言语方式,首先教师对文本言语方式应该研究透彻。要想把新的言语方式落实到学生的言语表达系统中,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方式就必须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的学情特点。还有韩雪屏老师在文中特别提到的这句话:“在语文课程中教学语言知识规律,既需要随文学习,及时积累,也需要适时整理,集零为整。”这一学习过程比较单调、乏味,师生还要面临长期坚持的毅力的挑战,着实是极大的考验。
李海林老师在其《言语教学论》中说:“语体教学的目的是简捷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手段使言语更适合语境的能力。”可是学生对语境的把握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来的,必须要日积月累,不断运用,在运用中把握语境,然后,使用正确的言语方式。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们携手共进,可能还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才能够做得更好。
不过,“所有的沸腾均来自内心的燃烧”。这是星火教师的信条,也是我的信条。所以,无论语文课堂教学遇到怎样的困境,我都将会坚定地走在言语学习方式的路上,并且和学生一路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