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宝章》之体道章第一

经译对照注者:南宋  白玉蟾注

                    当代  天星道人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体道章第一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玉蟾注:

道(如此而已)可道非常道(可说即不如此)名(强名曰道)可名非常名(谓之道已非也)无(此即是道)名天地始(道生一即是天地之初)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有)名万物之母(一无生万有、万有归一无)故常无(虚心无念)欲以观其妙(见物知道、知道见心)常有(守中抱一)欲以观其徼(身有生死心无生死)此两者(万有一无、一无亦无、无中不无)同出而异名(万法归一、一心本空)同谓之玄(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玄之又玄(虚里藏真'无中生有)众妙之门(悟由此入用之无穷)

天星道人注:

老子说:所谓道不远人,人自远之,道无处不在,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若是非要用一个什么名字来表达,也只能勉强叫着道了,可是一定义这个名字之后,也就已经不再是充满于宇宙间的那个大道了。

因为此道生于天地之初,不知所以,没有名字没有形象,可以化生万物,作用和驱使万物运行,故而是万物的母亲,只有虚心不起杂念,才能通过事物来洞悉真相,明心见性。

常能守中抱一,才能悟透身心的奥秘,解脱生死的束缚。不管是有或无只是叫法不同,其实结果都是一 个道理,所谓的万法归心心乃道,道乃久,听起来很玄妙,事实上就是这么回事啊。故云人能虚其心,道自归之也,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有中生无,都存在着有无之间的转换,若是能从此处入手,这就等
于是推开了探索真理的大门了。

可是呢?一旦道破天机,却不过如此而已,很多的人就会说不会是真的那么回事吧?真的令人很是无语啊,故而不可说,这就是贫道弘道之时,常说的道一直在,奈何人自远道啊。

是啊,大道本来就时刻伴随,但是人们的行为,却往往偏离了大道,越是刻意的追求,越是偏离的厉害。这个世界的道理,浅显易懂,而我们却妄自菲薄,弃大道于不顾,自定自义,岂知此乃夜郎自大,弃简从繁之路也。

道,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体现,大道就是这样,越是浅显的,人们就会越不以为然,越会把它复杂化繁琐化,岂知此举已令人离道甚远。越是探索,我们就越会发现,真理离我们更远了一些。

这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好好去体悟吧,只有实践出真知,印证之后有了结果,往往是顿悟后才明白,一直以来自己都错了。而对于以前的自己来讲,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呢?道本不远,任人自远,本心已足,夫复何求?一切皆是缘分啊。



经典学习笔记:

1、所谓虚心放空,即守中抱一,空乃容也,有容乃大!所谓不起杂念,即放下妄念,欲求何果,需先种因,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即为妄念

2、明心见性,只有做好当下,种好当下的心田,起心动念于当下的境界决定了因果秩序的高下分别,即所谓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放下莫须有的妄念,才能明心见性,量力而行,守中抱一,收获有道可为的因果秩序!

3、守中抱一,道即是常有又是虚空,常有的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万法归心,万事万物皆应顺乎自然、安定内心,尊重事实规律,修己有容,则抱守一念,即借假修真,利生化他

4、道,不可定义、不可言喻,生化万事万物,作用与驱动万事万物运行,在有无之间进行转化,虚空之中容得万物,万法归一、一心本空,无生有,空即是有,容则是万有,万有一无,无中不无

5、道即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无即是容得万物的心器,有即是心对因果轮回的执念

6、利他的本质是利己,因为厚德载物,能量转换,播种善因善缘,就是利己!播种心田,获取善果,修得福报就是要利他!利他之心就是厚德载物、播种福田、收获善果!利他之心就是借假修真,借利他之心种下自己的善因,有了善因的源起,就会有贵人的善果,反之就会有冤情债主的恶果!

7、修行中的借假修真,正如生命个体是因果一体的,而人心的因果是分体的,前后相随的!

8、不断修炼自己的道性,成为一种习惯的记忆,就是具有道的习性

9、道是能量运行的规律,无与空就是容量,足够大就视如无和空,厚德就是能量,能量高境界高,驾驭事物的能量就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