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天生都会对自己好点的

“就活一次,干嘛不对自己好点”,朋友边说边向我展示他刚买的游戏机,说实话很酷,我也很羡慕,但是我没有共情,我没办法感同身受的享受那份激动,很糟糕的是,有几个瞬间,我会觉得这个东西,属于冲动消费,将来肯定会吃灰,说白了就是觉得没必要(会有人觉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是他那句“对自己好点”又有点刺痛我,毕竟,不是所有人天生都会对自己好。

说到这里声明一下,这个不是对消费观不同而提出的想法,关于消费观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我只是对“对自己好点”这个话题有点感兴趣。

言归正传,对自己好点,什么算是对自己好点?话题很空洞,抽象不具体,若是小时候,我觉得让自己吃到想吃的零食,玩到想玩的玩具就算对自己好,但是那时候自己没有什么能力,顶多算是别人对自己好;放到成人后的校园生活,那能让自己开心,能让自己获取想要的商品,也算是对自己好;至于工作后,反倒觉得,切切实实的能让自己休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算是对自己好。

很明显,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答案,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对自己好点有点说不清,总之就是这么个概念,我们先有这个概念,再接着往下讲。

拿我来讲吧,我不算是个天生就对自己好的人,至少从小到大有很长的时间内不算是。 我小时候几乎没有玩具,一个都没有,所有看到的什么变形金刚,汽车模型啊都是在同学家玩的。一方面是买玩具确实很贵,另一方面我会把这种更偏向“情绪价值”的东西,放在心理需求的后边,更看重“使用价值”。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年我拿过年的压岁钱,买了一个悠悠球,也算是质量很好的那种,伴随着卡通频道电视剧的热播,我拿到悠悠球的那一刻,内心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兴奋加开心,但是这个感受只停留了一段时间,慢慢就变成自己和自己的博弈:“倒也不是很喜欢这个”“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去买个玩具嘛?”“不如去吃顿好吃的?”我一直在说服自己,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

我当时应该不是很清楚的认知到,对自己好点,有时候是要花点代价的,而在当时,这个代价让我没有对自己好的很“心安理得”,相反会有负担。

这个跟钱没有很大关系,跟自己内心接受程度有点关系,我不会对自己很好,但是同样的也不会对自己很差,属于一个不上不下的水平。既不会没苦硬吃,也不会没福硬享。说到享福,关于对自己好点,我觉得有点像是“得到”和“享受”的关系,得到可以满足我的基本需求,但是享受会提高我的精神感受;可能还不够具体,再举个例子,就是“刚需房”和“改善房”的区别,刚需会满足我的基本要求,但是不至于很开心,改善就在此基础上让我获得情绪价值,而大多数,我停留在刚需层次。

...这毛病,改起来,可比攒钱买个大件儿难多了。它就像骨头缝里长出来的别扭劲儿,不是靠别人一句“你值得”就能掰直的。

拿我之前同事来说。一个公认的劳模,加班加到后半夜是常事。有回项目刚结束,大伙儿起哄让他休个假,好好歇几天。他嘴上答应得痛快:“行行行,必须休!累劈叉了都!”结果呢?第二天一早,人又准时出现在工位上,顶着俩乌青的眼圈,冲我们嘿嘿一笑:“在家待着也是待着,不如来公司干点活,心里踏实。” “踏实”?我看他是心里那根“必须有用”的弦儿绷得太紧,松不下来了!对自己好点?在他那儿,大概就等于“不干活就有罪”。 让他躺平啥也不干享受清闲?那简直比让他连续加班三天还难受。你说他这是图啥?图老板年底多发两百块奖金?我看未必,纯粹是心里头那个“不配休息”的小鬼在作祟。

所以没办法对自己好点的人,是因为心里的“不配得感”作祟?可是不是有人说知足常乐嘛。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怎么去给它一个比较好的结尾,因为没有反转,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对自己很好的人,虽然会改善了一些,但是也仅仅是一些。

可能有些人天生就不会对自己好点吧,不会就不会吧,那就学着,至少不会亏待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