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到一个新名词,课堂的“有效提问”,长期工作于一线,突然发现自己从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赶紧查阅相关资料,这才发现自己上课或者是听别的老师课时,总会时不时听到与“有效提问”相对应的“无效提问”。
那么到底哪些是"无效提问"?我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提问,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提问,比如“大家会不会啊?”、“他说的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啊?”、“大家都会了吗?”等等类似这样的提问,针对性不强,缺乏深度思考的判断形式的提问,或者是回答者仅限于大脑皮层的反应,可以更好的人云亦云或者滥竽充数。而这样的提问往往既浪费了时间,对学生的只是理解和掌握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更不用说提高课堂效率。
自己参加工作将近十年,在这期间,身边出现很多优秀的教师,包括外出听课,我也总会听到很多精彩经典的课,授课老师有的老师威严十足,有的老师循循善诱,有的老师诲人不倦,有的老师幽默风趣,有的老师多才多艺等等,不管这些老师具备哪些特点,这些老师的课堂都很具有吸引力,成绩成绩都很突出。每个老师的风格都不完全一样,也不可能百分百的。在我看来,上好一节课,除了以上那些特点,有些细节处理的好,同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课前的精心设计,课堂的气氛调动、环节把握等等,而如何更好的进行“有效提问”,我觉得也可以作为一个提高课堂效率的切入点。
《学记》中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不善问者反此。”不仅要善问,还要善待问。“待善问者,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可见,不论是提问,还是答问,既要认真仔细,又要随机应变,最后给以小结,给答者以明确的结论或合理的评价。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反思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探究如何更好的进行“有效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达到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我知道,这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我会努力坚持下去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