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万维钢解读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万维钢解读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还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海登天文馆的馆长。但他更著名的身份则是科普达人,曾经主持过系列纪录片《宇宙》,是很多美国科普电视节目的嘉宾,还曾经在著名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客串过。

关于本书

这本书曾经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中排名第二。Discovery 探索频道是这样评价这书本的:“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用幽默、敏锐的视角和丰富的人性,将关于空间、时间和现实的宏大问题,提炼为富有见地的短章。甚至都可以在你早上喝咖啡的时候看。”

核心内容

这本书告诉我们: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运转的;关于宇宙哪些是我们知道的,哪些又是我们不知道的;了解宇宙、掌握一种“宇宙学视角”,究竟对我们有什么用。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似乎是个有点离我们大众有点远的题目,但是这本书曾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却排名第二。这就说明,虽然我们整天想着怎么成功、怎么提升工作效率,但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都渴望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宇宙观不仅仅只属于科学家,它属于每一个人。

所以,本期音频我们就讲讲这本写给普通人的宇宙科普书。

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万维钢老师,在他的专栏里对这本书的英文版做了连载解读。这次“每天听本书”团队,根据万维钢老师的解读制作了《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的听书版本,如果你想获得更多英文世界的精英思想,欢迎订阅专栏“精英日课”。

之所以要为你推荐这本书,最大的理由是这本书不仅可以让你快速了解一些天体物理学知识,而且可以帮我们形成看问题的宇宙视角,让我们更谦卑一点。

具体来说,这本书主要讲了下面这四个观点:第一,物理定律在整个宇宙中都是适用的,物理学家可以推算出宇宙是怎么来的,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存在;第二、物理学家也有不知道的事,物理学家发现了暗物质,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暗物质是怎么工作的;第三,宇宙的样子不是恒久不变的,宇宙有个开始,还会有个终结;第四,天体物理学带给我们“宇宙学视角”,让我们更谦虚、更自由、眼光更长远。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个观点,物理定律在整个宇宙中都是适用的,物理学家可以推算出宇宙是怎么来的,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存在。

偶尔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文艺青年可能会想到宇宙之博大和个人之渺小,想到真理,想到公平和正义。但事实上,现代天体物理学比文艺青年想象的东西要丰富很多倍,也精彩很多倍。

牛顿之前的人一般认为,天上有天上的法则,跟地球上是完全不同的。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不仅仅适用于地球,而且适用于整个宇宙的理论。他的理论还真的解释了天体运行。人们发现,天上和地上在这个定律眼中是平等的。可以想象,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震撼的知识。

这个震撼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每个化学元素的光谱都有自己唯一的特征。物理学家随便给一堆气体,他们拿光一照,看看吸收光谱,就能准确判断这里面都有些什么元素。

这个工具可太厉害了,物理学家马上就分析了太阳的光谱。到这时候物理学家才知道,原来太阳里的各种元素基本都是地球上也有的,无非是氢、碳、氧、氮、钙等等。只有一个元素地球上没有,就是“氦”元素。不过元素周期表里已经给它留了位置,而且现在人类也可以在地球上制造氦。

这是人类第一次得知,原来构成太阳的物质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地球上也能找到的普通元素。再分析远处那些星星发光的光谱,结果也都是平常的元素。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科学家并未离开地球,但是他们知道了,别处的物质跟我们这儿的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如果真有外星人造访地球,他们乘坐的那个飞碟,也应该是用“普通”元素建造的。而且宇宙其他地方的物理定律也跟我们这里是一样的。考察太空深处的一个双星系统,它们的轨道在引力作用下互相影响,计算一下,轨道正好能用牛顿力学解释。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物理定律计算宇宙的起源。 物理学家的观测和计算结果是我们这个宇宙起源于137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

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只能从宇宙起源10^(-43)秒之后开始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普朗克时间”,人类已知的最小时间存在。物理学一共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也可以叫四种基本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在普朗克时间之前,四种相互作用是统一在一起的,描述那样的状态需要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在一起,而这个工具现在人类还没掌握。

从10^(-43)秒开始,引力就脱离出来,单独起作用了。那时候宇宙还是个直径为十的负三十五次方米的小点,但温度无比的高。到10^(-35)秒的时候,强相互作用和弱电相互作用分开了。到稍微更晚的时候,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分开了。

到一万亿分之一秒的时候,宇宙里有了粒子——夸克和轻子已经出现了。电子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轻子”。这时候宇宙里有夸克和电子,还有反夸克和反电子。2012年的时候,物理学家知道,在当时那个高温条件下,夸克和电子都可以自由行动,宇宙就好像是一锅夸克轻子粥。这锅粥里的主要活动是正反物质的产生和湮灭。夸克和反夸克,电子和反电子一旦相遇就会湮灭并且释放两个极高能量的光子,而在这个时候宇宙的高温之下,光子又会再产生正反夸克和电子。一个正电子刚刚产生之后,又马上跟另外一个电子相遇,又继续湮灭成光。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机制。如果正反物质总是成对产生、成对消失,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宇宙里都是正物质,而没有反物质呢?目前科学家还回答不了。出于某种还不为物理学家完全理解的原因,每十亿对夸克和反夸克湮灭,会留下一个正夸克作为幸存者——我们今天的世界,都是这样的幸存者组成的。这些幸存者实在太幸运了,打个比方,如果每个人都是早期宇宙中的一个正夸克,这就等于说今天活着的全体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能幸存。

等时间推进到百万分之一秒的时候,整个宇宙已经膨胀到像太阳系这么大了,温度进一步下降,夸克们被三个一组束缚在一起,形成“重子”——也就是质子和中子。但与此同时,质子和反质子,中子和反中子之间也要不停地发生碰撞湮灭变成光子,光子再生成正和反的质子和中子。正物质的质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亿分之一。

到一秒的时候,宇宙已经膨胀到几光年这么大了,这时候宇宙的温度也更低。更低的温度使得质子和中子被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其中90%是氢原子核,剩下的10%是氦原子核,其他元素极少,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时候,光子温度只够它产生正电子和反电子,但是电子和反电子之间也在不停地发生湮灭——同样的道理,因为十亿分之一的幸存率,最后剩下的全是电子。

等到宇宙年龄是三十八万年的时候,温度低到让所有电子都被原子核捕获,就形成了氢原子和氦原子。到十亿年的时候,这些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结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恒星,然后这些恒星又会组成星系。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里面会有几千亿颗恒星。其中有些比太阳大十倍的恒星,在高温高压之下,可以生产一些更重的元素。这些恒星最后会爆炸,重元素被传播出来,散布在整个宇宙之中。正因为这样,今天我们才会有这些重元素,否则宇宙中就几乎全是氢和氦。

又过了九十亿年,在宇宙中某个不起眼的地方产生了一个不起眼的恒星,它的名字叫太阳。太阳所处的位置正好有很多重元素构成的气体,这些气体在引力作用下慢慢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行星。其中某一颗行星,距离太阳不远不近,正好允许液态水的存在,它就是地球。此后又经过无数机缘巧合,地球上有了生命,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化,最后终于有了你。

有个著名的说法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亿分之一的幸运者。这因为当初精子和卵子结合,是每一亿个精子中只有一个,最终能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这场竞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打败了一亿个精子。

你觉得很幸运吗?但是你想想宇宙的起源,我们的幸运度其实比这要厉害得多——构成你身体的、周围环境的每一个原子,都是这么幸运。每一个原子身上的每一个质子、中子、电子,都是正反物质湮灭之后,十亿分之一的幸存者。

我们能有今天难道不是奇迹吗?不过,如果你是物理学家的话,你会更幸运。 比“存在”更幸运的是,我们不但存在,而且我们还可以回过头去理解这个宇宙。大爆炸不但创造了宇宙,而且还给天体物理学家留下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前面我们说了,原子是在宇宙年龄38万年时形成的。在此之前的宇宙你就算去了,你也看不远,因为温度太高,光子随时都会被电子碰撞,走不远。

从那个时候开始,光子终于自由了。它们在宇宙中飞翔,一直存在到今天。随着宇宙膨胀,这些光子的能量变得越来越低,到今天它们的能量已经降低了一千倍,就变成了微波,遍布于整个宇宙。这就是“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1948年的时候,几个美国物理学家使用三个理论,预测了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这三个理论是:第一,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第二,1929年哈勃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第三,二战前后,美国为搞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一系列原子物理实验结果。他们仅仅利用这个三个知识,就推算出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应该是 5K,这个 K 就是开尔文,温度的单位。

到1964年,两个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偶然测量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他们算出来,这个大爆炸之后的遗迹温度是2.72K。你看,他们真实的计算结果,跟最开始用实际理论预测的结果差了不到两倍,这就是物理学的伟大胜利。要知道,之前的那三个物理学家,他们是用了三个在地球上发现的物理知识,就推算出了宇宙的起源遗迹。

后来有个天文学家打了个比方,来形容这件事的神奇程度。他说,这就好像你坐在房间里算卦,说某月某日将会有个直径50英尺的飞碟降落在白宫草坪,而到了那一天,居然真有个飞碟降落在了白宫草坪上,只不过飞碟的直径不是50英尺,而是27.2英尺。要知道,飞碟能来就是奇迹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微波背景辐射在今天测不到,如果物理定律和物质在别处跟在我们这里不一样,如果元素光谱并没有那么简洁漂亮的性质,那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这个宇宙。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泰森有句名言:“这个宇宙根本没有义务让你理解。”

第二部分

好了,在上面的观点中,我们讲了关于这个宇宙中,物理学家知道的事情。下面我们看第二个观点,物理学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比如说,暗物质。物理学家发现了暗物质,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暗物质是怎么工作的。

要说暗物质,我们得先从望远镜说起。在望远镜刚刚出来的时候,它的放大倍数很低,既没有军事用途也没有科学用途。最早的望远镜被称为“偷窥镜”,因为人们买望远镜主要是为了偷窥邻居。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文学家干的事儿和偷窥者差不多,他们都是充满好奇心地观察一些东西。也许最大区别的是,天文学家看的东西更多、看的时间更长,而且看得非常非常用心。每个星系中可能有千亿,甚至万亿颗恒星,就好像行星围绕恒星转一样,星系中的恒星也绕着星系的中心转,而天文学家看着这些星系和星系团,看得实在着迷。

1937年的时候,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仔细观察了一个星系团,叫“后发座星系团”,“后发”就是“皇后的头发”那两个字,它是由于这个星系团很像埃及王后的一个发型,所以命名的。兹威基在观察这个后发座星系团的时候,就看出一个问题。他发现,在星系团外面,绕着这个星系团中心旋转的那些星系的速度非常快,快的有点不正常了。

我们来打个比方。你拿一个耳机线,拿着这个线头开始转耳机的话,那你就会发现,旋转的速度越快,你的手指就要使更大的力气。如果转动速度特别快,你的手抓不住了,耳机就会飞出去。地球绕着太阳转也是这个道理,中心提供的引力越大,能支持的旋转速度就越大。

星系绕着星系团中心转,也是这个道理。兹威基估算了后发座星系团内部大概有多少星系,这些星系总共有多大的质量,同时能提供多大的引力。他发现这个引力根本支撑不了外面星系旋转的速度。那么高的速度,那几个星系都应该被甩出去才对。兹威基非常相信自己计算的准确性,他提出,星系团内部必定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物质,提供了额外的引力。此后天文学家们陆续考察了别的星系团,结果每个星系团都有同样的现象。

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你在密切观察你家的邻居,详细记录了每一个人的出行情况,发现他们平时都不出门,只在周末出去买点东西回来吃。你仔细测算了他们每周末买回来的食物都有什么,总共能提供多少热量,结果你发现这些买回来的食物根本不够一家人吃一周。那这一家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邻居吃了一些你看不到的东西。物理学家把提供多余引力的东西,称为“暗物质”。计算表明,想要维持外面星系那么高的速度,暗物质不但要提供多余引力,而且必须提供很多很多引力才行。暗物质的总质量,必须是已知物质总质量的6倍之多。目前所有的仪器都测不到暗物质,物理学家知道的四种相互作用,暗物质很可能除了引力之外,其他三种,它都是不参与的。

这就是说,你的房间里遍布着一种特殊粒子构成的气体,或者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气体。这种粒子可能比质子、中子都大很多,也很重。可是你摸不着它、看不到它,就算用上各种先进仪器,也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你任凭它在你的身体中穿来穿去。

所以现在物理学家正在上天入地,去探测暗物质。他们把专门的卫星送上天空,在地底下挖了很深很深的坑,在实验室里用最高能级的粒子加速器搞碰撞,都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两个“暗物质粒子”。但是从1937年兹威基的发现至今八十年过去了,物理学家对暗物质的了解,仍然没有突破。

这就是我们给你总结的第二个观点,这个宇宙里有一种物理学家还弄不懂的暗物质。

第三部分

接下来看第三个观点,宇宙绝对不是这个永恒不变的样子,它有个开始,还会有个终结。

就算到了今天,宇宙大爆炸理论早已被物理学家广泛接受了,可是有些民间哲学家一说起宇宙来还是那两句话,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我们传统想象中的宇宙是无限大的,曾经存在过无穷长的时间,并且将永久地存在下去。但是现在所有证据都表明,宇宙绝对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样子。宇宙有个开始,而且还会有个终结。如果你觉得这不好接受,那你不是唯一持这个观点的人,因为当年,连爱因斯坦都认为宇宙应该是静态的。

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中有个希腊字母 Λ,被称为宇宙常数,而它所在的那一项本来是没有的。最开始,爱因斯坦用没有宇宙常数 Λ 的场方程对整个宇宙求解,发现这样得出的宇宙会膨胀。他觉得这肯定不对,宇宙应该是静止的,这才加入了宇宙常数 这一项。在数学上,有没有这一项,引力的性质都一样。宇宙常数仅仅是为了让宇宙不膨胀而存在,所以被称为“宇宙常数”。

不过这个人为的做法有两个缺陷。首先,宇宙常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它代表一种什么力呢?又是怎么在宇宙中实现的呢?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它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静态的宇宙而存在。

而第二点就更让物理学家不舒服了,也就是,有宇宙常数的宇宙是不稳定的。后来有一位苏联数学家做了计算,方程中加入一个宇宙常数的确能得到一个静态宇宙解,但是这个静态宇宙是个不稳定的平衡。就好像把一个铅笔用笔尖立在桌子上一样,只要有一点扰动它马上就会倒下了。这样的静态宇宙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那么真实的宇宙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迎来了一个改变世界观的时刻。当时哈勃对银河系以外那些广阔空间中的星系,做了一个系统性的观测。他发现,那些遥远星系发出的光的光谱,有一个往红端移动的趋势。这就是所谓“红移”现象,也就是频率都变小了一些,我们在生活中也能遇到。比如说有一列火车朝你开过来的时候,你会觉得鸣笛的声音更尖锐一点,而如果火车是离你而去,你会觉得鸣笛的声音更低沉。

所以,星系光谱的红移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所有这些远方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而去。而且通过精准测量各个星系光谱红移的程度,哈勃还发现,这些星系离我们而去的速度,和它们到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哈勃发现的,就是“宇宙正在膨胀”这个事实。既然宇宙正在膨胀,那我们马上就知道,以前的宇宙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大。那么我们逆推回去 ,宇宙就一定有一个开始。这就是大爆炸理论的起源。

可以想象爱因斯坦得知了哈勃的观测之后是个什么心情。他本来已经算出来宇宙应该是膨胀的了,是为了让宇宙不膨胀,才自作聪明地加了宇宙常数那一项,结果错过了对宇宙膨胀的理论预测。那现在既然知道宇宙是膨胀的,爱因斯坦就放心地把宇宙常数那一项去掉,引力场方程变得更简单了。方程预言了宇宙膨胀,宇宙也的确在膨胀,现在一切都和谐了。

不过,谁能想到,爱因斯坦去世的43年后,天文学家的世界观又改变了一次。 我们知道,物理定律的要求是,任何东西的移动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但是请注意,这说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移动,可不是空间本身的移动。

事实上,宇宙膨胀的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在大爆炸刚开始的时候,早期的宇宙的膨胀速度到处都超过光速。而在现在,那些距离我们特别特别遥远的星系,离我们而去的速度也是超光速的。

这就意味着,这个宇宙里存在的很多星系,因为它们距离我们太远,膨胀的速度超过光速,我们不可能看到它们。不管它们那里发生什么,我们都无法知道。女朋友坐飞机走了,飞机上总还能打个卫星电话。可是如果女朋友跑的比光速还快,你就再也没办法跟她取得联络了。

难道说,我们将孤独地跟可见的这些星系生活在这里吗?答案是,也不一定。别忘了在引力作用下,星系之间还有个互相吸引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把空间往回拉的力量。那么在引力的作用下,我们设想,宇宙的膨胀速度应该是越来越慢的。就好像往天上扔一个球,球上升的速度肯定是越来越慢,而且还会被引力吸回来。对吧?

爱因斯坦去世后43年,也就是1998年的时候,有两组天文学家,想测量一下现在宇宙的膨胀速度已经减慢到了什么程度。

他们有一些特别好的观测目标,叫“Ⅰa 型超新星”。最初这是一种双星系统,其中一颗星是白矮星。白矮星不断吸收临近这颗星的质量,等到自己的质量增长到相当于我们的太阳质量的1.44倍的时候,它就会突然爆发,变成超新星。这种超新星的引爆质量永远一样,它的亮度也永远一样。这样天文学家就可以把 Ⅰa 型超新星当成标度尺来用。他们一看它到达地球的亮度,就能精确知道它们距离地球有多远。

但是观测结果让天文学家惊掉了下巴。用超新星亮度算的实际距离,比用宇宙膨胀历史算的距离远了15%。这就意味着,宇宙膨胀不但没有减速,而且还在加速。这个发现实在毁三观,但是经过科学家的检验,确认无疑,最后三个科学家因此获得2011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家就只好再把宇宙常数放回到爱因斯坦场方程中去,只不过这回它的数值得改,变成让宇宙加速膨胀。

那之前的问题就又回来了, 宇宙常数到底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物理学家现在解释不了,只好沿袭“暗物质”的命名传统,称之为“暗能量”。暗能量提供了一种真空中的斥力,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物理机制,我们完全不知道。物理学家计算,再过一万亿年,除了银河系以外,我们的天空中将再也看不到其他的星星。

以上就是第三个观点,宇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四部分

接下来看第四个观点,天体物理带给我们的“宇宙学视角”。

前面讲了这么多知识,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用呢?这本书的作者泰森说,天体物理学给我们的是一个“宇宙学视角”。

所谓视角,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那宇宙学视角意味着什么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而存在的。 而要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就要从地球说起。

地球在太阳系中占据了一个绝佳位置,这让我们深感庆幸。一个行星要想适合生命存在,就必须得有液态水。这就意味着你的温度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所以你的轨道距离恒星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而地球正好处在这样一个轨道上。地球的大小和密度也合适。如果太大,过高的重力就不允许大型动物出现,如果太小,什么东西都太轻了也不行。

像这样难得的行星,天文学家称之为“类地行星”。宇宙中能有多少类地行星呢?答案是,有很多。现在已经找到了几千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其中有几颗,看上去就跟地球有点相似。我们这几年就经常听说发现类地行星的报道。我们知道,仅仅是一个银河系里就有千亿颗,甚至可能万亿颗恒星。而天文学家估计,只是在银河系中,类地行星就至少四百亿颗。

在太阳系里,地球的确是非常特殊,而人类这个高等生物的出现也的确是难能可贵。可是放眼宇宙,甚至仅仅是放眼银河系,我们似乎一点儿都不特殊。这个宇宙不可能是为了我们而存在的。

作者泰森说:“当我思考宇宙的膨胀的时候,有时候我会忘记地球上还有饥寒交迫的人。当我在跟踪行星和彗星运行轨道的时候,有时候我会忘记地球上有的人不顾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恶意破坏环境。”

因为不管你怎么想象,宇宙都比你想得更大。

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个矛盾:考虑到生命、甚至组成生命的每个粒子出现的概率之小,我们应该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可是考虑到宇宙之大,我们又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那从宇宙学的视角,到底让人何以自处呢?

在纽约市某个博物馆,曾经放过一个关于宇宙的穹幕电影。观众沉浸其中,以一个假想的视角,从地球出发,飞出太阳系,再飞出银河系,镜头越拉越远,能直观感到宇宙非常非常大,而地球非常非常小。

一个常青藤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看了这个影片深受震撼,感觉自己实在太渺小了。他就给泰森写信,说他想用这个影片搞个现场观影调查,来研究一下“渺小感”。可是泰森说:“我是专门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我整天面对宇宙,可是我并没有‘渺小感’。我的感受是我是跟宇宙是连接在一起的,我感觉我更自由了。”

如果你了解生物学,你大概不会认为人是地球的主宰者,你会认为人只是地球生物的一个成员。论数量,细菌比人多得多;论智力,人跟黑猩猩的基因只差了几个百分点而已。如果这么小的基因差异都能导致这么大的智力差距,那如果真有一种什么外星人,他们在基因上就比我们高级很多,那在他们眼里我们人类又算什么呢?

我们生命最关键的四个元素,氢、氧、碳和氮,遍布于整个宇宙。这些元素都不是本地生产的,它们来自早期的宇宙,它们产生于某个大质量恒星,是恒星爆炸才使得它们在宇宙中传播开来。

距离我们几十亿光年远的地方可能就有个外星人,你跟他永远都不可能见面。但是他身上的某个氧原子,和你身上的某个氧原子,是几十亿年以前在同一颗恒星上制造出来的。

宇宙非常非常大,但哪怕再遥远,我们每个人跟每个人都有联系。

宇宙学视角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我们谦卑一点。

泰森说,如果我们观察小孩就会发现,小孩总是把身边一点小事儿当成天大的事儿。比如玩具坏了,小孩就哭闹,膝盖擦破一点皮,小孩就大喊大叫。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因为他们经验太少,不知道世界上有比眼前的事儿,大得多的事儿。

那我们作为大人,是不是也有同样幼稚的想法呢?我们是不是也会不自觉地认为世界应该绕着自己转呢?别人跟你信仰不同,你就要打击别人;别人跟你政治观点不一样,你就想控制别人。而如果你有宇宙学视角,你可能会觉得人跟人的区别不但不是坏事,反而还值得珍视。

探索宇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物质好处,也可能纯粹是因为探索宇宙很有趣。但是泰森说,探索宇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让我们保持把眼光放远的态度。如果你只看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你慢慢总会认为世界就应该绕着你转,你一定会变得无知和自大。愿意向外探索,实在是事关谦卑的美德。

好在我们这个宇宙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它现在还充满未知。

总结

好了,说到这,《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这本书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总结一下。

这本书告诉我们,物理规律在全宇宙都是适用的,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宇宙的起源,我们也知道宇宙在加速膨胀。但宇宙里还有更多的是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暗物质存在于星系中,是一种虽然无法被观测到,但确实存在的物质。再比如,暗能量充溢在宇宙空间里,增加宇宙的膨胀速度,我们也很难察觉和观测。

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发现,宇宙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这就是一种宇宙学的视角,它让我们看问题更谦虚、更长远,人格上更自由。

撰稿:万维钢

脑图:摩西

转述:怀沙

打开得到App听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2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604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95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2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1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00评论 3 39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09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4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