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选对一本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书有多重要。不是说是大家写的,就是喜欢的。
卢梭算是举世闻名的思想家了,但这本书看的我很难受,昏昏欲睡。不停地翻到最前面看看目录,看看到底这章在讲啥...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看了十几页,才知道,哦,是想说接下来自己要开始记录自己的遐想了。看到70多页,我开始整页整页地跳,跳了70多页,直接看了最后两篇,就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说实话,不喜欢,上周借的时候是想看些启发我、指引我的,但显然我无法和作者共鸣,可能是我的层次不够。
但书中还是有很多话我很喜欢,节选如下:
本来我的爱可以伴随他们终生,直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如此一来,他们就成了跟我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了,对我来说就不存在了,既然他们愿意这样。不过我得好好想想在摆脱他们和一切之后我会变成什么样。不幸的是,在此之前,我得看看自己现下的处境。要想真正摆脱他们,考虑自己的事,这是不得不为的。
我孤家寡人,就算有离群之感,也比生活在他们中间幸福得多。是他们使我不能再继续享受与人相处的快乐。在我有生之年,对于我来说,很难再享受这种快乐。今后,我会漠视他们,那些人们对我赞同也好,发难也好,无论什么,我都不会在乎了。(不过感觉后几句有些过于绝对悲观了。)
我养成了自我反省的习惯,而它让我丢掉了所有痛苦的感觉,甚至是一些记忆。
当时看到自己身上还流着血时,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我的血。此时此刻,我倒觉得内心十分平静,身体十分舒服。即使在以后回忆起此时的感觉,一生当中也找不出可以与之媲美的一件事情了。(看过一个电影解说,是一个医生通过佩戴仪器可以感知患者的疼痛,有一次患者死亡了,他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甚至连性爱都不再能满足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杀人堕落。我的理解是卢梭之所以有这种美妙的感觉,一是生理上感知的朦胧和钝感,这种感觉有点像午睡睡了很久醒来之后的恍若隔世感,二是心理上,有一种死而复生的对新生命的喜悦感。都是我的推测罢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他们的行动总是逆着天意的,是人类中的所有邪恶结出的果实。而以后,我再也不会这么想了。我知道,现在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其实就是一种天机,一种作为人的理性思考所无法理解的天机。
可见,所有的友谊其实都是一场梦。当梦醒知识,所有所谓的友谊都烟消云散,没有留下一丝丝痕迹。时间最终使我清醒,理智有重新回到了我的头脑中。(我赞同卢梭,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是只能陪我们走一段的,这是事实,我们要做的不是沉湎过去,而是学会坦然接受它的到来和它的离开,就像卢梭所说的老人要学会接受死亡。但是我不赞同卢梭这种过于悲观的言论,这可能是因为他步入晚年,脱离社交圈子,所以所思所想和社交活跃的年轻人有所区别,但也不是说要进行批判什么的,没有对错。)
但是,他们的哲学与理论都是针对别人的,从来也不曾针对他们自己。或许他们的学识仅仅是为了炫耀他们比常人更聪明,更有学问。为此,他们去研究宇宙,了解各个星球的相对位置。所有的这些,他们又要表现出似乎他们仅仅是出于好奇心,就像好奇心驱使人们去研究那些灵巧神器的机器一样。我以为,他们之所以要去研究人生,仅仅是为了增加他们的谈资,而绝对不是为了认识他们自己。他们总是试图去教育别人,却从来没有想到要提高他们自己。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写书。他们从来不去认真审视书中的观点,只要是有人需要,他们就去写。这些书出版之日,也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书失去兴趣之时。(天呐,我觉得这段话给了我不小的启发,认识自我是人一辈子非常重要的课题,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努力,到底是做给别人外界看的,还是真的实打实的是提升了自我的,需要时时警惕自我灵魂修养上的形式主义。其次,这段话简直就是描述当今学术界的普遍现象,令人咋舌,放在学生身上也是一样,论文写完之时,就是失去兴趣之时,表现为再也不想看自己论文写了什么了,还有比如照搬别人的观点,只要是文章写成所需要的,都太功利主义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所期望的事情通常都是自己最相信的事情,但是谁又能料到,当你拒绝接受评价或者欣然接受别人对你的评价时,就决定着你是怀有希望还是怀有恐惧。对我来说,外界的评价可能会干扰我的判断力,但是绝对动摇不了我的真诚。(一些思想和行动上的逻辑陷阱/悖论,很多时候是自己无意识的。)
但是,近20年的经历却让我得出相反的看法:没有知识,我会活得更轻松些,而我所学的哪些知识,反而使我伤心。......我思考的结论就是:最好把自己限制于一个很小的知识范围之内。我完全做不到像索伦所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我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尤其要控制住我那一份危险的争强好胜的冲动,不再触碰哪些我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当然,尽管我不去学习新的知识,但这并不等于我不修养我的德行。(我记得这个观点在第3周的书本上看过,还是在某个自媒体视频里看过。其实是比较新颖的观点,特别是在这个这么卷的社会下,卢梭早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这个感悟了,可见现在一些自媒体一些好的观点,也是来源于这些书啊,不错。有时候换条赛道,就不那么累了,追求灵魂的宁静。)
现在我和孩子们接触得少了,有另一种原因。因为孩子们不喜欢老年人的衰老面孔,为了不使孩子们厌恶我,避免引起孩子们的不快和嫌弃,我选择了远离孩子。这是我真正爱孩子的表现,但那些男女学者以及热奥弗兰夫人是不大主义这些的。因为他们全然不会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只顾自己乐意。因为他们的乐意是建立在自己的快乐之上,但对孩子们则有时是有负作用的。我曾经享受过与孩子们共同快乐的时光,但现在我的年龄已经不允许了。(又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总结和观点,孩子总是真性情,喜欢讨厌都表现在脸上,人总是天生喜欢好看的东西,这让我有一丝丝理解为什么我弟看见丑陋的人会恶心,我觉得这是不礼貌,但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吧。但是,卢梭说这是自己爱孩子的表现,也没错,但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也有可能是不想因为看见孩子厌恶自己而产生自我价值贬低的情绪呢,这会让他很气馁(我想所有人都喜欢别人喜欢自己而不是讨厌自己吧,这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可能不是很准确),所以我认为这方面卢梭也是有私心的,没有他在文中所说的那么纯粹和无暇,他完全没有提到这一点。这从后面他和邻居家孩子玩得很开心这一点也能看出来,每个人,即使是老年人,也是希望得到外界的人的认可的,哪怕这个人只是个小孩——我觉得我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哈哈哈哈!)
其实我感觉卢梭都很多日常生活中抽象的感觉,有具象的语言描述了出来、总结了下来,这是种词能达意的快乐,让读者看后焕然一新,其实我们是知道这种感觉的,但我们的表达没有卢梭那么精准。这也是读书的一大快乐之处吧,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很多好东西。有意的,无意的。我的表达总体上还是没有人家卢梭的措辞精确。
最后一章是卢梭和他的华伦夫人。一开始我以为是异性挚友,但看来是爱人关系,相遇时卢梭17岁,华伦夫人28岁,这样的年龄差让我惊讶,对卢梭的身世也产生了好奇。我感觉可能是因为卢梭作为思想家,肯定思想很成熟,所以这时只有年长许多的女性才能和他的思想在同一高度。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我作为一位22岁的女性,感觉这一年来的感悟也比之前成熟了很多,更加从容坦然,也更加开放进取,看了一些b站上30+女性的自述经历,感觉有点期待28岁的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生状态呢!很多人说感觉30岁之后,人生才刚刚开始,确实是这样。20岁的人生总是充满了纠结和迷茫,到30岁才能真正做自己吧。那个时候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积蓄,有了思想的稳重,才能更加无所畏惧地开始大施拳脚。父亲就是30岁才去深圳创业的,20岁只是一个在小镇上的小医生,如今45岁多了,房子车子票子社会地位家庭感情甚至还有小猫咪...所以谁能想到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呢,唉。包括身边一些实习时的姐姐,30岁了,没有男友,但是小资生活好不潇洒,所以过好自己很重要。包括在某个自媒体上看到的,三十而立,不是说三十什么都有了,而是三十才开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开始取追求。虽有有点鸡汤,但是也有一定的解释道理。所以希望自己二十岁的人生命题,就是学会坦然接受三十岁的到来(就像老年人学会接受死亡,看到一个新闻,老年人很高兴地去拍遗照,感觉他们对死亡看的挺开的,生活很乐观),并为三十岁的到来做好准备,不管是金钱上的准备、事业能力学习上的准备、心智成熟度为人处世境界上的准备、身心健康的准备,或者是人生战友(不再说另一半/伴侣了,感觉势均力敌相互扶持的战友才靠谱)的准备。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一辈子不就这么过来了嘛!尽己所能去追求就好了!享受这个追求的过程,人生道路上永远都只有你一个人(正如b站看到的一个英文视频,就是说人生永远是孤独的),什么外界的比较、评价,都是没有意义的东西。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喜欢的人!这样的生活听起来都觉得很开心很有盼头!对吧!(其实我感觉昨晚和父亲打了快一个小时的电话和视频,真的让我的心态整个变好了,但是之前也因为和他打电话心情很糟糕。所以接受父母的局限性,但是也要感激他们有时给予你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