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对生活有很多疑问。被家暴的女人为什么不肯离婚?伏弟魔为什么摆脱不掉被压榨?好好的小伙子为什么是个妈宝男?彬彬有礼的绅士为什么对家人暴躁易怒?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受了委屈的人为什么不敢为自己申辩?……
如果他们知道,人生原本还有其他选择,可以过上让人羡慕的日子,他们会愿意为此付出多少呢?
懊恼过自己没有那么聪明,没有那么淡然和洒脱,也抱怨过别人只是运气好。
他们不知道的是,别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与物质无关,与生活境遇无关,而在于精神上的独立和自在。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幸福的人在很多事情上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正是那些不同让他们的生活更简单、更轻松。
01
迈克尔•奥赫曾经是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明星球员,童年时期,母亲吸毒,父亲被杀,他在不同的寄宿家庭中长大。17岁时,他遇到了莉·安妮·陶西和肖恩·陶西夫妇,他们给了他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并把他培养成才。
这个真实事件被改编拍摄为一部电影-《弱点》,温暖治愈,强烈推荐。本文重点介绍迈克尔的养母-陶西太太,我们观摩学习她,就知道别人是如何摆脱鸡毛鸭血走向岁月静好的。
陶西太太决定收留迈克尔后,面对亲戚的询问,朋友的嘲讽,她态度强硬、语气坚定地说:“我的决定不需要你们赞同,但需要你们能尊重我。”当得知女儿可能会因家里多了一个大个黑人男孩而受到非议时,她认真征询女儿的意见,愿意改换其他方式去帮助迈克尔。
她是一位成功的家装设计师,会对客户采买的沙发提出坚决的否定意见,因为丑陋的沙发会破坏她的品味口碑,甚至对于挂毯是不是流苏边也有严格的界定。但她给迈克尔买衣服时,没有去自己熟悉的高档商场,而是跟随迈克尔去了他熟悉的地方,并且可以不发一言任由迈克尔选了她非常讨厌的橘黄色衣服。
小儿子坐副驾驶把脚翘到前挡风玻璃下,她会严厉制止。在家吃饭时,他们并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即便是感恩节,也可以随意窝在沙发上边吃边看球赛。当看到迈克尔独自一人规规矩矩坐在桌前,她又关了电视,一家人同迈克尔愉快地围坐在一起牵手祈祷共同就餐。
我们不能通过某一件事情单纯地去评判,陶西太太是一个坚守规则的人还是自由随性的人,是个随和亲切的人还是偏执孤傲的人,她在不同情况下会做出不同的应对。
她会为了别人质疑她收养迈克尔而不介意得罪朋友,也会为了女儿不受到非议而改变决定;她会坚持自己的设计品味,但是尊重孩子们拥有自己的喜好;出于安全考虑她会严格遵守规则,为了家人舒服自在可以放弃规则,为了照顾迈克尔的不自在也可以要求家人捡起规则。
她的思想完全不受禁锢,决定她做出选择的不是父母的行为习惯,不是他人的评价议论,更不是情绪,而是自身习得的价值体系。
迈克尓开车带着她的小儿子出了事故,她急急忙忙赶来查看了两个孩子的伤势后,没有指责,反而安慰愧疚得要死的迈克尔“这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是你的错”。
她去贫民窟里看望迈克尔的亲生母亲,那个又老又丑,被毒品折磨的憔悴不堪的女人痛哭流涕,陶西太太握着她的手,“你永远是迈克尔的母亲”。
她宽容又慈悲,她看起来很酷内心温暖热情,她心理强大不受人左右。她的丈夫爱她,她的孩子们自信开朗,他们互相尊重,没有压抑、焦虑、紧张、担忧、害怕,他们不争吵、不讨好、不控制。在她的身边生活轻松自在,跟着她能看到事物本质不纠结。
看到陶西太太,就像人类知道了有多少未知的文明等待探索。我们的心灵世界也如此充满无限可能,你有多相信就能有多自在,你有多努力就能有多强大。
02
朋友与闺蜜一起搬家,约了一辆面包车,谈好了价钱。司机到了以后却提出加价30%。闺蜜气得跳脚,凭什么说好的又反悔。司机也不乐意,没想到东西这么多需要拉两趟。僵持不下,司机提出可以按原来的价钱只拉一趟。
朋友劝说闺蜜,加车要多一倍的费用,换车也不一定比现在价格低,况且车并不好找(那时还没有货拉拉),不如加点钱算了。
闺蜜认为必须遵守契约精神,说好的价格就不能更改。朋友认为加钱还是加车,当下哪个更有利选哪个,看似是放过了司机,其实是放过了自己。
这只是生活中一个小场景,就会有不同选择,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人生的路径由这样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大到职业成长、婚恋交际,小到喝卡布奇诺还是冰美式、谁洗碗又是谁倒垃圾。
如果做出选择的时候总是焦虑不安,选择后内疚抱怨,发生不好的事情又互相指责愤恨,或者干脆把选择权交到别人手里,以为这样便没有了心理负担,都将很难开开心心过完这一生。
幸福的人生,就是在这张长长的试卷上,做对了大部分的选择题。虽然谁也无法得到满分,但是对得越多,越幸福。
影响朋友和闺蜜在同一件事情上做出不同选择的,一是如何看待事件本身,二是做出选择的动机。
司机报错了价并非不可原谅,她们未能准确描述物品的数量大小也有一定责任,纠结对错、惩罚司机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闺蜜看似是自己做出选择,其实是被愤怒所误导。未加思考的选择不是主动选择,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了情绪。
在闺蜜的逻辑里,司机“报错了价格”,理应“承担责任、受到惩罚”。实际了解到,闺蜜在她的原生家庭中没有被宽容对待过,犯了错总会受到超重的责罚,成年后的她,不知不觉间传承了这种行为习惯。愤怒过后,她也会怀疑自己是否错了。但她没有意识到,为什么每次遇到类似事件,都会启动相同的应对模式。
如果本能的应对模式能够换来高效、愉悦的生活体验,那真是幸运。如果不是,我们必须好好想想,为什么我跟别人不一样,怎样才能改变。
老人喜欢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并不完全认同,没有人的性格是一生不变的,除非他永远生活在单一环境里。成年后,我们仍然有机会为自己做出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罗纳德·理查森博士在《超越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你必须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前提是换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
因为童年时受到了过多的惩罚,闺蜜会以为那些都是自己的错误,尽管长大后,她怀疑自己并没有错的那么多,但是那些惩罚加筑的烙印却不会随着怀疑烟消云散,那些遇到矛盾冲突时的本能反应也都与童年时如出一辙。
那些并不是她的错误,而是父母的错误。这样将责任归于父母,并不是为了鼓励受过伤害的人有了责任对象,去抱怨父母“都是你们的错”,而是为了更重要的一点:
“将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责任免除,并不意味着同时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责任。”
这句话来自《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医师,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解除了无数人心灵方面的困扰。
下面这张列表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应负的责任。请大声说出“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我需要为……负责”,然后将以下列表的每一条内容加上。
1、 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2、 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3、 面对童年的事实。
4、 勇敢地承认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
5、 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6、 面对并消除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无论他们是否健在。
7、 当自己的行为残忍、刻薄,伤害到别人时,改变自己的行为。
8、 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
9、 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利和自信。
被家暴的女人受“离婚后不知道如何生活”“离婚很丢脸”等思想的束缚;伏弟魔受父母长期洗脑和道德情感绑架;妈宝男相信父母“我这都是为你好”,如同脖子上套个大饼的懒汉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对外人谦卑有礼对家人反而易怒的绅士心里可能有太多积压的愤怒无处释放;相爱的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带着各自的问题妄想对方能修补一切缺憾;受了委屈不敢申辩的人他们一定曾经发出过声音被完全忽视了便不再信任……
改变自己,先从认识自己并直面自己的缺陷开始吧。虽然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做到,虽然会遇到困难,但是不要灰心丧气,所有挫折都在意料之中。恢复是一个过程,注定不会顺利,但总体说来只要方法对了,改变都是可实现的。你一定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对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本文是《四步,帮你从原声家庭中走出自我》的最后一个延展篇,希望从陶西太太身上,我们能看到“超脱”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体验。
没有人可以万事如意,但是内心强大的人即便遇到坎坷,也总能做出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