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这台NAS的时间大约是在2021年春夏之交,一直到现在才有契机来记录一下。
起因
我原本用的是J1900的小主机充当NAS的功能,主要用于存储资料、备份照片,也会用它来自动追番。但随着我囤积的数据不断增多、其他的使用需求不断膨胀,J1900的性能已经不再能满足我了,小主机外挂移动硬盘的方式也没法保证大量数据的安全,因此我萌生了自组一台高性能NAS的想法。
需求与配置
需求分析
为了免去后续需求升级又要换机器的麻烦,我打算一步到位将需求定高些,并适当兼顾扩展性,为后续升级留下余地。
- 系统:为便于通过docker部署各种服务,底层应当为Linux系统,但为了兼顾部分仅有windows端才有的应用,也需要安装windows虚拟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再装OpenWrt。
- CPU性能:除了能带动SMB、TLS加密解密和基本日常应用外,还需要能跑的动相册服务的AI识别;在有核显的情况下,软解码能力不需要考虑。
- GPU性能:能跑的动4K HDR转码即可,没有跑AI模型的需求。
- 内存:对速度无要求,但考虑到docker和虚拟机都比较吃内存,容量至少16g,多余的内存也许还能做缓存。
- 网卡:当前板载网卡已经够用,但应当为后续升级留出至少双2.5g网口的网卡的安装位置。
- 硬盘:SATA接口至少4个,m.2接口不强求,但主板应当支持NVME协议。
- 功耗:如果NAS一开机就电表倒转,我大约会收到舍友亲切的问候,因此待机功耗尽量控制在30W以下。
- 机箱:对外观和体积均无特殊需求,有硬盘笼最好。
配置单
经过几番纠结后,我选择了以下这套配置。
项目 | 配置 |
---|---|
CPU | QNCT(i5-9750h) |
GPU | 核显UHD630 |
主板 | 华擎H110M-DVS R3.0 |
内存 | 金士顿 ddr4 8G*2 |
SSD | (大概是)影驰 擎256G |
散热 | 利民AXP90x36 |
机箱+电源 | 星际蜗牛C+原装电源 |
选配理由
我作为一个垃圾佬,比起稳定性更在乎怎么通过骚操作提升性价比。正常配PC,在既要性价比又要扩展性的场合,一般都上服务器平台了,但NAS毕竟要7x24h运转,因此我将目光转向了魔改的移动端处理器。即便当时最热门的QL3X已经能满足我的需求了,但核显更强、多核性价比更高的QNCT赢得了我的青睐。
相比于CPU,主板的选择可要多的太多了,在一众千篇一律的主板里,微星M4SMD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
6个SATA,1G+10G网口,PCI-E X16+2个PCI-E X1接口且支持通道拆分,支持ECC内存(虽然zfs不是必须上ECC,但毕竟还是这么建议的),简直是NAS玩家的梦中情板。那为什么我没有选它呢?一来是它当时价格几乎是其他h110的两倍;二来是它的尺寸较大,当年支持标准M-ATX主板的NAS机箱没现在这么多,也不是那么便宜,如果捡垃圾,恐怕只能去淘服务器机箱了。
至于我选的华擎H110M-DVS R3.0,大概长这样:
4 SATA3、2 前置, 2 后置USB 3.1 Gen1(现在应该叫USB 5Gbps了)、PCI-E 3.0 X16+PCIE 2.0 X1,支持ECC内存(的非ECC模式),也算是够用了。当时它只卖110元,网上还有现成的刷BIOS教程,最重要的是,它的尺寸为19.1 cm x 18.8 cm。
至于我为什么要强调19.1 cm x 18.8 cm这个奇怪的尺寸,是因为星际蜗牛支持17 cm x 18 cm的主板,19 cm x 19 cm也勉强能塞得下。
在星际蜗牛的四款主流四盘位机箱中,C款有着不大不小的体积,结实的做工、预留的PCI-E槽位,能装正经下压散热器的空间,以及低廉的价格(划重点),一下就打动了我。其实我是先选了机箱再挑主板的,只能含泪排除微星M4SMD。
至于散热器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选利民AXP90x36单纯是因为它刚好能放进去,固态和内存是挑着便宜的随便买的。
装机
顺利的事前准备
我选择的二手产品都算是热门型号,市场上的存量很大,买起来没费什么周折;资料也很容易找,论坛里有不少成功的魔改和装机的经验分享。
波折
虽然网上魔改这款板子的人很多,但当时闲鱼上没人卖改好的板子,天真的我以为改BIOS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实在不行也能用实验室的设备手动换BIOS芯片。然后就是一段不断折腾的过程......
这款板子的BIOS是贴片封装,不拆就只能用烧录夹刷写。我先刷了下载的别人改好的BIOS,故障卡直接显示00;我又换成自己用工具手动魔改的BIOS,还是报CPU的错误。接下来就是翻来覆去的尝试、刷写,最后赢弱不堪的烧录夹就坏了......我承认我到这时候的心态已经发生了一点变化,竟然产生了手动将BIOS拆下来,换一个别人刷好的BIOS的念头;但由于我不会用焊台,只能拿风枪硬吹,BIOS没吹下来,旁边的电阻电容倒是歪了几个......
后来临近电赛,闲暇时间没那么多了,我只好换了块采用直插BIOS芯片的主板,方便直接更换BIOS。我挑来挑去选了映泰H110MHV3。
这板子的规格基本跟之前的华擎一样,区别在于它用的是DDR3内存,最大只支持到16G。
我买了一块刷好的板子回来、又整了两条8G的ddr3,总算是点亮了。
系统
装在DIY NAS上的主流系统一般有3个:
TrueNAS
官方推荐使用ECC内存,且不建议原生运行docker,故暂且排除。黑群晖
安装较为麻烦,且不原生支持LXC;我对广受好评的群晖套件也没什么需求,故暂且排除。-
Unraid
安装和使用的难易程度刚好适合我,原生支持Docker,有社区插件支持Docker Compose和LXC;不组RAID避免了RAID5一时爽,重建火葬场的窘境。
缺点是写入速度慢,但我可以接受。
所以最后我选择安装Unraid,安装过程没什么波折,略去不表。
虚拟机部分,我通过自带的VM安装了精简版Win10和OpenWrt;通过LXC安装了Debian,跑一些没提供docker镜像的应用。但我实际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我的主路由——红米AX6性能完全够用,刷了OP之后可以轻松跑满机场,索性把虚拟机上的OP删了,只留了一个MosDNS进行分流。
后续调整
其实19 CM x 19 CM的主板塞进这个机箱里确实勉强了一点点,机箱盖板卡扣会顶到主板导致插不进去。网友给的做法是直接锯掉卡扣,但是我懒,直接把它掰了一下就装进去了。
Unraid官方只支持用U盘引导系统,虽说机箱外不算体积,但NAS的屁股后面始终插着一个U盘实在是不太优雅。而我的机箱前置只有USB2.0接口(跟网图不同),主板上的前置USB 3.1 Gen 1 USB 5Gbps的20pin接口是空着的,何不利用起来把U盘插上?所以我买了个转接头:
一端接主板上,另一端接了U盘粘在硬盘笼上,不再占用机箱外的体积。
主板虽然支持NVME协议,但没有m.2接口,我买了个PCI-E转NVME的转接卡装SSD,后来又抄底入了个PC005换掉了影驰的盘。
原装的风扇是在太吵,但我又懒得换风扇,索性整了个电阻线接上。
结语
关于NAS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网络上始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有什么需求,什么产品能满足你的需求。对我而言,NAS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它内存挂掉的那几天着实让我感受到了寸步难行的困窘。最后放上我NAS上跑的容器,证明它没有吃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