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面的三个公式,你是属于哪个呢?很多人会觉得属于第一个。拿自己为参照物,每天重复无所事事的一天,觉得自己在原地踏步。但我们忽略了当参照物不同,答案也不同。
很多人说,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要和昨天的自己比。如果今天的自己比昨天优秀,和自己比固然好。但如果“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一样”,这可比起“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退步”可能更有害。
这如温水煮青蛙。如果青蛙一开始知道水温高,它会下意识尝试跳出来。但如果开始水温不高,慢慢加热,让青蛙察觉不到水温变化,它就不会尝试跳出来。知道自己在退步,会去改变,这时危就是机。当身边的人都在进步,这时自己的原地踏步只是未被察觉出来的退步。
所以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和别人比,它在提醒我们,不进则退,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一直保持一种原地踏步的状态。
如果觉得每天都没有进步,那就接受自己在退步的事实。退步可不可怕,当然可怕。一年后你以为自己是1,和别人的差距是37.8倍,但实际上你是0.03,和别人的差距是1260倍。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一年是这样,那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
所以,想改变就要努力。就算每天只是再努力1%,这个复利的结果也是非常惊人的。
《终身学习》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人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我是一个偏固定型思维的人,以前我更相信天分,所以我不是一个努力的人。进了社会后,我凭借过往的“天分”从优生变成差生,而曾经学习比我差的人一直努力,他们从差生变成优生。
我曾经也想过每天努力一点,但我没做到。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缺的不是悟性,而是行动。微习惯,21天定律,5秒钟法则……我们听过这些行动起来的建议,但能执行并坚持下来的人没多少。是因为难度大吗?并不大。那为什么知道还做不到?
我最近和朋友一起早读葡语,已经坚持28天。我发现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有三点:
1.对量没有要求。有时间的时候我读三页,没时间的时候就读一页。对目标没有一个死板的量,更容易坚持。
2.能及时收到反馈。每天朋友会监督我,我从她那能得到及时反馈,让我有坚持下来的动力。
3.我一直坚持着。我发现在坚持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两天没坚持,我会很容易放弃。有人说偶尔一两天没坚持没什么的。其实这一两天才是坚持或放弃的关键。当我们知道没坚持也能如此心安理得,后面就会有多个这种“心安理得”,慢慢就会变成放弃。所以在没养成一个习惯前,最好不要停,哪怕只看了一个句子,也要坚持下来。它会帮助你保持惯性,不容易停下来。
找到坚持理由和方式行动起来吧,养成每天多努力1%的习惯,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