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都在外面带娃访友,没有机会摸书。一逮空就想,今天应该写些什么呢?
想到《了凡四训》里有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意思应该是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会有多到自己享用不了还能留给子孙享用的福德,不积累善行的人家,则会有多到能够自己遭受不了还能留给子孙遭受的祸患。
行善事应该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积”字上。“积”字强调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做一件善事容易,做一辈子善事就很难。了凡先生听了云谷禅师的一席话后,立愿做三千件善事,还专门制作了功过格,登记每天所做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记下加数,做了坏事就记下减数。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通过记录善行,了凡先生真正地把做善事落到了实处。
记得《奇葩说》里面有一期辩题是:给做好事的人发红包,你支持吗?具体哪一方胜出我已经不记得了。今天看到这段话又联想到这个辩题。我觉得,姑且不论发红包在操作层面是否可行,积德行善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愿力,是靠内在驱动的,靠发红包这样的外在驱动,也许短期内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来讲是行不通的。积德行善,其实也蕴涵着长期复利的思维在里面,它不是马上就能给人回报的,很多人在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回报,就很难坚持行善。如果能长期坚持行善,那么好运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能够改命乃至福泽后世。而恶人之所以愈发肆无忌惮,也是因为一般不会有现世报,他不会顾及将来有何报应,也没有考虑过是否会殃及子孙后代。
所以,积善即积累福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