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密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改变孩子行为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2.发脾气是没有任何用的,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3.适当的表扬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夸奖天赋类方面,更应该是在学习和努力以及习惯养成上给予肯定。
4.有礼貌,好的学习习惯,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坚强,尊重别人,家长首先要表现出相应的特质。
5.不和别人比较,和自己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
6.持续鼓励孩子,给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7.避免奖赏和惩罚:让孩子贡献和合作得到成就感,不能强行让孩子接受奖赏来动员孩子做事情。
8.利用自然和合理的结果:让孩子承担不良行为的后果,家长不用插手,不用过度关注或者恐吓,只要等自然逻辑结果发生就可以。
9.为孩子立规矩:坚定做自己应该做的,不需要强硬的把意愿强加给孩子。比如:系安全带才可以启动车子,不系安全带的话不用强硬的要求,只要静静的不启动车子,坚定说出坐车的规矩。
10.尊重孩子,但是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做的事,大人有权利保护孩子。
11.引导孩子尊重自然法则,能够认识到秩序和规则也是自由的一部分。
12.引导孩子尊重别人的权利: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孩子不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不能牺牲其他人的权利来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13.杜绝批评和减少错误:不需要时刻指出孩子的错误,要先认同好的部分,不断指正错误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出粗,导致不愿意做任何事。
14.保持规律:有规律让人有安全感。比如:规律的作息时间,吃饭时间,餐桌礼仪等。
15.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技能,对每个小的成就认可,让孩子享受学习的过程,包括训练孩子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孩子想尝试新的技能家长要训练他,不是直接替代他做,比如上医院前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学会面对医生治疗等。孩子不遵守规矩时候,将孩子带离现场,等孩子平静后再继续尝试。
16.赢得合作: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家庭中需要大家合作做的事情。一旦没有完成自己的事情,影响的是大家,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比如:家务活中列出需要做的清单,让孩子自己选择,一旦没有做,不需要过度干预,让结果自然发生,给家庭每个人都带来问题,将责任推给家庭,而不是某个人,这样孩子不会因为大人的压力而反抗。
17.避免过分关注:如果孩子没有正当理由而让家长不停的为他们忙碌,并且家长觉得不高兴或者烦躁的时候,说明家长在面临着孩子要求过度关注的情况。可以试试看自己不介入孩子会如何处理,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
18.避免权利之争:坚持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要改变孩子做什么。了解,鼓励,合理结果,相互尊重,尊重规律,赢得合作这些事解决权利指正的方法。不论什么时候命令和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利之争,并不是要我们不要引导和影响孩子发展恰当的行为,我们要采用除了强迫和命令之外更有效的方法。如何判断是不是有权力之争:首先是问自己这件事中,我个人的好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的威望,心理满足?得到“成功家长”的称号?还是真的在为孩子好。另外是结果,训练之后,孩子的行为是不是没有变化,是不是有反抗行为,我们生气吗,愤怒吗?其次是我们的语气是强硬的,怒气冲冲,还是苛求?语气应该是沉着,平静,踏实的,权利之争语气则是言辞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愤怒。
19.不介入冲突:家长从孩子的战争中退出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关键点是不是抛弃孩子,家长心里仍然是有对孩子的爱,亲情和友善,实际是帮助维护和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没有对手,“让他的风,无帆可吹”比如:孩子不愿意睡觉,一直在玩,不遵守定好的规矩,家长可以按时把孩子抱床上,态度温柔而坚定,保持平静和沉默,什么都不用说,按时帮助他脱衣洗澡,吐过他调皮耍赖,就保持平静和沉默,退回自己房间,假装一切都已经完成,孩子的事情已经做完,不在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出孩子已经按时睡觉,不理会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关注的行为。退出战争的一个技巧是“卫生间方法”不能像靶子一样站在孩子面前接受孩子不好的行为,我们应该发挥主动性,提出意见,然后推出战场,去卫生间待一会让孩子和家长都冷静一下。
20.做,而不是说:比如孩子不洗手就吃饭,与其说教负面行为,不如做到如果不洗手,家长选择不和孩子一起吃饭,只给洗手的人碗盘和食物。冲突中语言无法教育孩子,因为什么都听不进去。
21.不要“赶苍蝇”:语言不是沟通唯一的方式,但经常是最无效的一种,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先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是真的为了达到养育孩子的长期效果还是为了避免一时麻烦不让孩子烦扰我们,像是“赶苍蝇”。很多时候我们用不要,停止这样,不行,快点等等话语来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失,就像赶苍蝇,这是在训练孩子在大发雷霆使用暴力前,孩子可以不听我们的。
22.慎用取悦,有勇气说“不”:让孩子高兴是家长的天性,我们会自然地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如果是通过牺牲规则来换取孩子的高兴,或者出于害怕而对孩子妥协,我们需要警觉了。当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规则相抵触,或者不符合情势,我们必须有判断能力,及时说不
23.避免冲动行为,做孩子意料之外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破坏规则,不合作,那么孩子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达到自己目的,这时候大人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会强化孩子的错误方法和目的。应当用心给与孩子正确的关注,帮助孩子用积极的,建设性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24.避免过度保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和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家长给予的应该是帮助和鼓励,承认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保护孩子不受任何伤害的想法会让孩子产生气馁和无助的感觉。
25.鼓励孩子独立:绝对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不能大人图省事代替小朋友做。这有利于小朋友进行学习,从而锻炼自己的身心健康。替孩子做事,孩子会觉得我们在展示我们比他们强大,比他们好,比他们有能力和经验,比他们重要。
26.不介入争执:孩子们之间有冲突,说教和讲道理都是对减少冲突没任何效果的,孩子之间有冲突,说明他们关系出现偏差,他们通过冲突达到某种目的。我们不能介入孩子们之间的战争,但是可以友好的讨论战争和冲突,不能带有任何指责和说教的意味,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但是不是在冲突发生时进行。
27.不被恐惧驱使:一个人越是担心害怕,越是容易招致困难和危险。当孩子面临陌生环境时候,出现迟疑是正常的反应,我们不应该假设孩子会害怕,不预设他接下来的行为和反应,让孩子自己面对。孩子处理陌生环境的主要因素是观察大人的反应,加入大人认为孩子应该害怕恐惧或者大人觉得害怕和恐惧,那孩子会通过让自己恐惧的行为来支配大人。我们应该做到当孩子对环境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反应。
28.做好自己:做好自己不是不介入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认识不给孩子压力和批评,而是给予激励和鼓舞。例如:家长会跟着孩子一起做作业,这很容易陷入不好的结果,我们应该和孩子商量一起设定一个学习时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孩子激励和鼓舞。让孩子决定要不要用功学习。当发现孩子发展出错误价值观时,可以跟孩子友善的讨论,但是讨论丝毫不能有批评的成分,不然孩子会固执己见。多用“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你想一下,关于…”“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你猜猜情况会怎么样呢...”培养孩子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9.避免怜悯孩子:如果我们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悲自怜的合理理由。越是这样,孩子痛苦越会加倍,越来越依赖他人的怜悯,越来越没有勇气,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同情是传递“我理解你的感受,明白这对你来说是很大的困难,我会帮助你渡过难关”,怜悯传递的是“你很可怜,我为你难过,我会尽力为你承受的痛苦做出弥补”。
30.要求合理恰当:不对孩子提出过多要去,传递出需要获得孩子的帮助而不是要求他服务或者顺从。合理要求的一个特点:对孩子,对当时的情况的认可及尊重。比如:当需要孩子参与家务中,需要给孩子一个计划,让孩子有选择提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31.言出必行,保持一致,家长说话算数,不敷衍孩子,说到做到。
32.对孩子一视同仁:非独生子家庭,如果有出现不良行为后,我们只惩罚其中一个孩子,容易鼓励其他孩子告密。这个时候应该做的不是要知道是谁做的,而是要一视同仁,将孩子看做一个整体,避免找出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孩子一起承担后果,这不是说对没有犯错的孩子不公平,这样让孩子明白如何处理团队合作,而不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这样孩子们就能相互尊重,而不是竞争和敌对。
33.倾听:大人经常以我们理解的意思来解释孩子的问题,但是根本没有倾听他们。
34.注意说话的语气
35.放松从容:不要总是担心孩子有可能出现坏习惯的征兆,操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不可能替孩子生活,从容点,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就像有两个孩子是做不到绝对的公平,所以可以从容点,不要过度关注所谓的公平,如果因为“公平”孩子们出现战争,这时候大人可以退出战场,去卫生间,让孩子自己解决。
36.对坏习惯不要小题大: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盗,相反,这些更像是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想做坏事,是为了几百父母和增强自己的权利感。孩子不需要任何说教,他们本来就知道说谎和偷盗不对。如果宁愿选择去做坏事,是因为坏事能带来他想要的结果。我们不能不让孩子做,只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找出消除让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如果孩子不 怕我们发现他说谎或者偷盗,那基本可以确定他想得到我们的关注。如果孩子竭力否认,基本可以确定是想展现他的权力。孩子可能觉得他有权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不管用什么方式。也可能对说谎和偷盗得逞,没有被发现感到得意。说谎和偷盗潜意识里都是想要反抗的表现。
37.一同享受乐趣:共同享受游戏时间,促进家人之间的了解,有助于形成团结合作的氛围。比如:孩子喜欢看电视,我们不能改变电视机的存在,我们可以制定规则,坚定执行,或者用更有趣的事影响孩子。
38.“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和他们说话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或者改善情况的方法,对孩子说话则是想让他们顺从,是我们在思考。有的时候即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想发,也要保持对他们的尊重。观点不是唯一的,我们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对的。父母的责任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引导孩子。
39.家庭会议:每个人都参与,把问题看做是全家的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每个人提出建议,固定好时间,确定好执行周期,确定议题,可以大家轮流做主持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哪怕最后的决定让父母不舒服,但是一定要执行,体验自然结果,孩子从中学会的比父母说教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