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失去美的感触力

前两天的音乐会上,来了一对非常可爱的母女,妈妈看上去特别温柔恬静,四岁多的女儿乖巧暖萌。

课程顾问老师告诉我:姐,这个孩子特别喜欢钢琴,他们每次都会准时来听我们的音乐会,不会迟到,而且孩子总是很乖地坚持坐到最后。

我们的音乐会定义更多针对成人,但是也鼓励家长带孩子来参加,哪怕不懂,但是可以让孩子在熏陶之中培养对美的感知力。能把音乐会听完的孩子我总会特别关注身边坐着什么样的父母。

每场音乐会上,除了观察哪些会成为我们的意向客户之外,我还会观察那些“认真听”的孩子,也许是出于职业本能了,我会发现,但凡认真的孩子旁边一定是温柔如水的妈妈或者慈祥的父亲。那是一副享受音乐,感受美的画面。

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一向提倡:不是因为选择而坚持,而是因为热爱而坚持。

而孩子的热爱,往往是源于家长的热爱。一位狰狞地喊着“你今天必须要练习1个小时的钢琴”的父母是培养不出真正享受音乐的孩子的;

昨天在浏览首页中看到一位作者采访全职妈妈,说到关于孩子学琴的一段,大意是:逼着孩子练琴实在太辛苦了,如果可以,我一定不会让她选择学琴,但是,既然选择,也得让他坚持下去。

妈妈觉得学琴既然是一件必须要坚持的事情,其实不必抱着这么辛苦的心态,花点时间研习一些古典音乐鉴赏的书籍,但凡鉴赏类书籍中,都有一些美好的,动人的,具有感染力的音乐意境描述,当家长感受那种美,再把耳提面命的督促转化成一幅音乐画卷的描述引导,会不会又是不同的效果。

我常常会和家长交流道:不要过早的地对孩子的学习充满功利的期待,感知美和享受美才是我们在孩子早龄阶段应该和孩子做的事情。无功无过地把安排的事督促孩子完成是一种过法。乐在其中的感受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满腹热情的迎接着格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又是另外一种过法。

如果是陪孩子玩,就全身心投入,要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你的参与,这个参与感觉不是单纯让孩子看到,你在一旁陪着她玩儿,他想玩积木,你就陪他打,他想玩儿乐高,你就陪着他拼,他想看动画片,你就坐在一旁陪着她看,她练琴,你就在旁边看时间,这是一种低效率的陪伴,是一种被动参与,因为做这些事的时候,你可以看手机,可以打电话,可以读书,可以思想开小差,如此参与不会让孩子产生能留存记忆中的特殊回忆。

一个好的积极的陪伴过程,是争取帮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参与的情境。一个好的引导过程是是享受孩子指尖出来的每一个音符。

有人说,在机器逐渐取代人类劳动的趋势下,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

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有温度和有情感的人和工作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代的。

可见培养一个心智健全,情感丰富,具有生命感知力的孩子是多么重要。

如果孩子是为了练琴而练琴,为了考试而学习,这和我们成人仅仅为了生存而工作,为了续命而吃饭,为了生子而结婚没什么两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1年10月20日为什么糊涂 回家的路上,晓晓打了个喷嚏,妈妈有点紧张:“怎么了?”却说成了:“怎么办?”说完...
    羊羊羊羊汪阅读 13,171评论 2 14
  • 巧用“-, | | ,intitle”……符号来搜索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有时候嘴上的询问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只有...
    合肥李风丽阅读 1,053评论 0 0
  • 1: 此刻,我大抵是清闲的了。卧在窗台听一场细雨,在一片白茫茫的气息里去念着那可近可远的未来。 有时候,会揣着很多...
    轻婉飞扬阅读 3,717评论 25 44